中国科学院网首页2009年度工作会议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会议专题 > 2009年度工作会议 > 访谈
黄 力:改革科研组织模式 完善创新价值链
2009-01-14      

黄力 微生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记者:微生物研究所作为中科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所,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黄力: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微生物所积极探索适应研究所定位和发展战略的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经济资源配置、科技评价和产业链管理等方面出台改革方案,为研究所下一阶段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记者:具体来说,微生物所是如何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来构建高效的创新价值链的?

黄力:微生物所的战略定位以路甬祥院长“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的要求为指导思想,面向国家工业升级、农业发展、人口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生物技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为主要研究领域,努力创建从微生物资源挖掘、功能改造和利用、生物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一流的国际化微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微生物产业开发基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

微生物所根据学科发展特点,为了构建高效运转的创新价值链,选择了适合巴斯德象限的科研组织体系,打破原有的科研、支撑、应用推广之间的分隔,以期通过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通过知识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为此,微生物所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态势,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和科研目标,形成了新的科研活动组织架构,在原来的3个研究领域、9个研究中心和5个支撑平台基础之上,组建了生物资源中心、科学研究中心、转移转化中心和支撑系统等4个模块。其中,前三者构成“转化链式”布局。生物资源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转移转化中心分别执行资源挖掘、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功能。

为了克服生物类研究所面对的源头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挖掘不够等共性问题。微生物所组建了研究、支撑为一体的生物资源中心。生物资源中心的主要职能是生物资源规范保藏和功能筛选,设微生物资源保藏部、功能物质筛选部、资源信息部等3个研发与技术单元,以及质量标准办公室和综合事务部2个办事部门。中心设37名正式编制岗位,含32个科研与技术岗位,5位行政主管。中心的基本运行经费将来自科研经费、院所支持和自筹。中心将通过对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和功能筛选,建设既为所内下游研发服务、又开放共享的5个实物库,即菌种库、细胞库、基因库、代谢产物库和化合物库,以及资源信息数据库。中心还利用其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服务政府行政管理,提供包括菌种鉴定、安全评价、性能评价、技术培训等服务,为促进食品、医药、农业、环境、材料、健康等领域有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顺畅的成果转移转化将使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研究所随时掌握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微生物所转移转化中心负责沟通研究所与社会的供需信息,将有应用潜力的研究成果孵化为可应用成果,将可应用成果推向市场,从而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形成。该中心将设立联合研发部、知识产权运营部、成果孵化部和所地合作促进部等4个部门。中心配置20个编制的专职管理、技术支撑和专业运营人员。研究所将设立中试基金和“死亡谷”基金(用于支持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开发前研究)。

微生物所将以科学研究中心为转化链的核心、上游的生物资源中心为支撑、下游的转移转化中心为牵引,通过加强3个模块的单元建设,并促进模块之间的界面融合,充分挖掘资源,提升源头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记者:在日常的科研活动管理上,微生物所采用了怎样的组织模式?

黄力:为了促进学科交叉,打破研究室、研究组之间的条块分隔,微生物所组建了非常设性的跨室和组的科学研究中心。微生物所科学研究中心采用了网格式的组织模式,即在PI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积累的需要,设置研究室;根据学科交叉、项目集成的需要,或由研究兴趣牵引,建立跨室的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室具有学术职能和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在研究所总体发展战略框架内,把握领域发展方向,部署学科生长点,建设人才队伍,打造优势团队。研究室实行主任负责制,配置专职的行政主管。为强化研究室的行政与学术功能,研究所每年为研究室提供一定数量的基本运行费。

科学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从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是价值链中源头创新的主体。科学研究中心是一种灵活的组织形式,不是行政架构,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可在研究室内、研究室之间、所内外甚至国内外组建,以完成重大国家科技任务、满足学科协作和团队建设的需要。研究中心推举1位中心主任,可自聘1名秘书。在上述科研活动组织模式中,1个研究组织只能隶属于1个研究室,但可以同时存在于不止1个研究中心中。

根据网格式的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微生物所已将原有的9大研究中心重新组合,建立了5个研究室: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和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研究室。5个研究室覆盖研究所3个主要研究领域。近期,还将组建新的研究中心。

这种网格式科研活动组织模式有助于微生物所在加强学科积累、促进系统集成的基础上,灵活跟踪学科前沿,快速响应国家需求,从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为了保证科研活动组织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微生物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经济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哪些配套改革?

黄力: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微生物所努力解放思想,抓住关键问题,以科研活动组织模式改革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管理、经济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等进行配套改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根据研究所科研活动4大模块的划分,测算了各模块的人力资源需求,探讨了不同岗位(例如:研究室行政主管)的发展路径,提出了适合青年人才发展的“青年课题组”、“卫星课题组”模式。

在经济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支持生物资源中心运行、转移转化中心的中试孵化以及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室执行行政职能的方案。

在科学评价方面,由于生物资源中心、科学研究中心、转移转化中心和支撑系统4个模块分别侧重于基础性工作、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支撑工作,科研产出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研究所将建立并完善分类评估体系。

通过这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微生物所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价值链,实现微生物资源收集、功能挖掘、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的高效联动,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自主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快讯 更多>>
访谈 更多>>
历年回顾
媒体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