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9月30日,在国庆节前夕,中国科学院隆重举行升国旗仪式,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等在京院领导参加升国旗仪式,党组成员、秘书长翟立新主持仪式。
中国科学院举行升国旗仪式
20余年间,中国科学院在北斗系统精准定位的核心——时空基准的建立、保持和传递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把实验室搬进太空”,是无数科研人员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努力的结果。
之所以给芯片取名“寒武纪”,最初寓意是这个项目只是一个基础性支撑,表明它是一个非常早期的起点。
中国科学院数学院的年轻人,正站在先辈肩膀上,努力构建新一代基础工业软件计算内核,启航新型工业化征程。
今日的中国,正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红宝石激光器“激发”中国之光,照亮“中国梦”的辉煌征程。
以“曙光一号”为起点,更多的国产通用高性能计算机成为中国打破“禁运”、发展自主可控高技术产业的榜样。
在这部跨越70年的红外史诗中,国家需求是上海技物所不断发展核心关键技术的最大动力。
“不做与国外重复的事情,要做一两件超越国外的事。”这个被视为“很荒唐”的想法,成了他们一辈子的信念。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牌”晶体这个“老字号”更显创新活力。很难想象,当年的科学家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
陈学思决心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怀着家国情怀带领团队接续奋斗,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在三北大地上付诸实践。它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一代代科考人翻山越岭、跨江渡河,“梳理”祖国山河大地,让祖国建设“有本可依”。
20多年来,龙芯筚路蓝缕,在九死一生中活了下来、强大起来,巍然屹立于中国信息产业自立自强的历史中。
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筚路蓝缕,才使我国天文学研究摆脱落后局面,写就“薪火不息,星光永恒”的传奇故事。
“墨子号”还在辛勤地工作,科学家利用它进行了一系列拓展实验,相关成果不断刷新量子通信距离的世界纪录。
上海技物所积极投身于气象卫星探测仪器的研发之中,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坚守阵地,未曾缺席。
王震西感慨,在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他们没有做“观潮者”,而是跳进洪流成为“弄潮儿”。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用现代科学思维、手段为古老的中药文明加上新注脚,是所有药学人面对的一道“必答题”。
中国科学家们通过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努力,让“虫皇”以另一种方式展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从人工合成蛋白质到人工合成核酸,彰显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力量,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
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研究工作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时至今日,它仍是我国最重要的标志性科学成就之一。
“中国海带”以独特的贡献为世界粮食安全筑就了坚实的防线,以辉煌的成就开创了海洋农业的新纪元。
如今,我们再一次回顾那段波澜壮阔而又鲜为人知的科研历程,深感其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
深紫外激光大型科学装置是国际首创。我们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人有可能、有能力自主创新开发大型科学装置!
在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诞生62年后,起源于力学所的火箭,以“力箭一号”为名在力学所圆梦。
我国数值天气预报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蜕变,已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可为全世界气象监测预警提供可靠参考。
通过多学科、多“兵种”的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院为我国黄金资源勘探和金矿选冶作出突出贡献。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这台能够“点亮”肺部的设备,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苦心研究了十多年。
人们不会忘记这个“小药片”以怎样的勇气开辟出前所未有的路,又如何在漫长的空白中点上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困难年代里,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钢铁冶炼的重大需求,自主研发完成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
将准实时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应用于月球与深空探测,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国招牌!
2022年12月,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研制宣告成功。我国大型盾构机国产化和自主可控链条顺利打通。
1978年冬天,来自全国68家单位的706名科技人员陆续集结到腾冲和保山,完成中国第一次综合性遥感探测试验。
“分子设计育种为我国生物育种提供了先导性、系统性解决方案,对引领我国品种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一代代“追光者”数十年来勇担国家使命,实现了我国同步辐射光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梦想。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设计理论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吸声材料革命,这也成为中国现代声学迈向国际的关键一步。
宁波材料所成功打通了从理论探索到装备与工艺国产化,再到高品质大尺寸单晶高效制备和规模量产的全链条。
以半导体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研发的LED技术在中国遍地开花,成为全球节能环保和万亿光照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凭借一张草图,一批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研人员研制出我国首个航空发动机的空心涡轮叶片。
“上海氟”名声背后,是一群人坚持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事。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光学望远镜的反射镜中,采用碳化硅材质、口径最大的那一块来自中国。
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历史性一刻,成为了西安光机所以及参与这次任务的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科研人员不仅勇闯科学技术的“无人区”,而且与一系列现实困难持续搏斗。
一代代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以薪火相传的精神,在一次次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实践中,不断赋予BGO晶体持久生命力。
化学所科研人员突破丙纶稳定纺丝新工艺,合作开发出聚丙烯纺丝专用料,为我国丙纶工业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天文学界不仅告别了相关研究数据依赖国外望远镜的历史,还在快速射电暴等国际前沿领域成为引领者。
深渊海底有着无尽的奥秘等待人类探索,“奋斗者”号让中国科学家拥有了一张自由往返万米深渊的“通行证”。
从沙化土地治理,到植被重建,再到生态恢复,治沙人不断探索,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沙化土地治理的先河。
毫无疑问,这样的科研重器将把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带入一个全新境界。
“八大件”是新中国科技事业自力更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缩影,更是科学家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的自信,与他在长春光机所工作期间,开创出我国超精密齿轮工艺技术密不可分。
先“从0到1”,再“从1到10”,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粮食问题上,天津工生所矢志不渝、行稳致远。
想生产液氢,先要有大型低温制冷装置。理化所向中国科学院请缨,申请攻克大型氢氦低温制冷技术的“堡垒”。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等人将一个大胆的设想变成现实——用两颗科学卫星完成对地球空间的多点探测。
进入21世纪,中国在“金钉子”领域的研究势如破竹,几乎每隔两年就有新的“金钉子”确立。
“中中”和“华华”的诞生,宣告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实现了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召唤着科研人员在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的攻关之路上披荆斩棘。
大连化物所历经三代人,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奋进,协力攻坚,实现了煤制烯烃工业化“零”的突破。
为了培育异育银鲫,让每个中国人都吃得上鲜美的鲫鱼,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三代科学家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
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创造创新越来越多,都始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和网络专家的早期探索、试错、引领和示范。
李振声长达25年的研究孕育出第一粒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小偃6号”,开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新纪元。
重离子治癌装置这一国之重器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重离子治癌领域的领先实力,更代表着癌症治疗技术的巨大飞跃。
从数百万种材料的可能组合中找到最优解,科研人员也许一生都做不完,有了机器化学家可能只需要一两周时间。
40多年前,声学所医用超声研究团队面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对B超仪的强烈需求,毅然提出要研制国产B超仪。
“103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试制到生产,是一段梦想和奋斗交织的路程,也是一个关键而重要的起点。
石墨炔的成功制备结束了化学方法不能制备全碳材料的历史,开创了人工合成新型碳同素异形体的先例。
仅用4年时间,中国科学家就以令国际同行惊讶的速度,建成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科学家在制药厂里扎根,研发出更加绿色、更低成本的VC人工合成方法——二步发酵法。
透过沈阳自动化所诸多“第一”的历史记忆,可以读懂中国工业机器人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王守觉等人带领团队制成中国第一只硅平面型晶体管和第一块集成电路。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陈立泉带领团队历经艰难,推动中国锂电池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中国自主产生、保持的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能够运行6000万年不差1秒。
青藏高原一望无际的千年冻土让修建铁路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提出大胆创想。
尽管如今合成橡胶的市场价格被“打下来”了,可当时国际上,20吨大米也换不来1吨橡胶。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撑,让国产高性能碳纤维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路。
合肥研究院稳态强磁场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
科学家发布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 推动地理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我国搭建星地通信“高速路”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了42.02万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
9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式发布该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发的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
【新华社】“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纪实
【新华社】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新闻直播间】非凡的跨越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新闻直播间】非凡的跨越 探秘宇宙 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快车道
【新闻直播间】非凡的跨越 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闻直播间】非凡的跨越 我国基础研究正不断引领科技创新
【新闻直播间】非凡的跨越 加强新材料研究 为国制材铸器
【新闻联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央视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李振声
【央视频】“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赵忠贤
【焦点访谈】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创新决胜未来
【新闻联播】“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赵忠贤:让中国高温超导跻身国际前列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