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主办
大会首页   领导讲话   大会动态   传媒扫描   大会花絮   背景资料
[历届院士大会回顾]
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
学部规章
中国科学院学部专门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
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换届选举办法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工作办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会议专题>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传媒扫描
科学时报:“我们的科研要为人民服务”——两院院士大会侧记
2008-06-24 | 编辑:祝魏玮 张巧玲 计红梅 陆琦 | 【
    虽然夏至已过,但连绵的细雨消解了北京的燥热。6月23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院士不远千里赶赴属于他们的盛会。与往年不同的是,抗震救灾、奥运、防汛等话题成了所有院士关注的焦点。

    “‘5·12’汶川大地震反映出了很多问题,作为院士,我们应该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方向作一个反思了!我们的科研究竟应该为谁服务?”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方交通大学教授、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王梦恕举例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24万人,今年的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也高达近7万人,大部分的民房、学校倒塌。这说明我们关于地震的各种研究都侧重于重大工程或有名气的工程,而对民房、学校、医院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却关注不够。

    “这次大会首先要讨论的是研究方向问题。作为科技人员,不为老百姓服务,是没有产出的!我想,在这次大会上,很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王梦恕说。

    其实,无论是会场上的讨论还是会场外的闲谈,两院院士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中科院院士符淙斌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在这次两院院士大会上,我们比较关注科学界如何着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问题。”

    当看到本次两院院士大会上还安排了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的地震科学研讨会,符淙斌感到很高兴。

    这几天,符淙斌也在和几位地学部的院士讨论这一问题,他对科学技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有着自己的看法:“寻求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的科学解决办法,首先要有完备的信息资料来分析灾害的成因。但是小概率特大自然灾害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发生一次,一个科学家一生碰到的机会很少,有的科学家遇见过一两次,有的科学家甚至一生可能都没有碰到过。因此,要想有更加完备的信息资料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就特别需要广泛的合作,特别是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

    符淙斌说:“地震问题大家很关注,现在看来,地震预测是很困难的,不仅我们,国际科学界也有这种感觉。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对地下的科学问题还不了解,只能用推测和用数学模型模拟的办法。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摸清对地底几十公里的观测水平,这是地震预测最大的障碍。”

    “尽管很难我们也要这样做,就像人类登月一样。很多年以前,我们没有想过可以登上月球,但通过努力,人类已经可以登月了。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提升对地下的观测水平,搞清楚地下的科学问题。这需要我们作出更超前的打算,进行更完备的科学技术储备。”

    “我们总要想办法来解决这类科学问题。”符淙斌表示。

    与王梦恕同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邹德慈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他对地震灾后重建的看法。

    “汶川大地震对我们的震动确实很大,所以我们学部的议题很自然就集中在了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上。”邹德慈建议说,汶川地震所涉及的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特别是当地生态系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的地方需要迁址,有的需要在原地重建,但应首先对整个区域有一个战略性的规划。

    记者还见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林励吾院士。今年已是79岁高龄的林励吾身体不是很好,但两年一度的院士大会他都会准时出席。林励吾说:“我很关心地震预报的问题,虽然我是外行,但是我一直对此很关注。”

    著名的肾脏病临床医学和医疗保健专家陈香美院士也参加了此次大会。这是她第一次参加院士大会,可是她仿佛还没有进入状态。

    “我刚从成都回来,我们还有几个危重病人没有脱离危险,我的思想现在还在那些病人身上,刚刚我还发短信问那几个危重病人有没有脱离危险。此次参加院士大会,更理解了国家领导对我们的期待。”陈香美告诉记者,她5月14日就赶赴了地震灾区,而这次地震也引发了她对临床医学的新思考。

    “我们国家的灾难医学还要再加强研究和发展,要做到平时和战时的结合,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体现了政府反应快,投入大,军人、志愿者等组成了庞大的救援队伍。但如果能做到平时和战时训练的有机组合,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就可以立即作出更有效的反应,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时效性。工程院尤其是医药卫生学部,应该从多学科的角度组成一个灾难救治的队伍。”陈香美说。

    其实早在5月20日,记者在成都采访陈香美的时候,她就已经和中国工程院商量,从挤压综合征的角度,启动一个应急救灾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项目。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陈香美向记者表示:“科学界,尤其是医学科学界必须马上着手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过一段时间,一些流行病学的资料就会难以收集;震伤的病人的器官损伤程度和挤压程度等医学指标,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程度的指标记录也会丢失。这些都需要进行跨学科和交叉研究,希望国务院、科技部、工程院尽快立项,我这边初步的方案都写好了。希望积累震伤病人的救治经验,为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奠定良好的基础。”

    无独有偶,中科院地学部院士刘嘉麒对重大自然灾害问题也特别重视,他表示:“本次两院院士大会上,陈运泰院士会作关于地震的大会报告,秦大河院士也会作气象问题的学术报告,大会报告一共只有四个,地学部就有两个。这体现了两院对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视。”

    “地震、奥运和防汛是这次会议开幕前后我们私下探讨最多的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认为,这些由国计民生引发的问题才是科技界创新的动力,同时也让科技更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