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访谈·视点

万劲波:以“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

2014-12-22 中国科学报
【字体:

语音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18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明确要求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12月12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紧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点,激发全民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字面理解,涉及四个词汇,都与“全面”密切相关。

  “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的阶段性总目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总要求,目标、过程都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时代进行划分: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将社会划分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器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基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将社会划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基于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将社会划分成老年型社会、成年型社会以及年轻型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三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的分离;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将人类社会划分成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等等。人类目前正在努力走向的时代被称为生态文明时代、后工业文明时代以及智能化时代……发展的目标从经济到社会到环境到以人为本,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已经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创新”是发展的基本动力。“创新”的经典内涵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浙江大学许庆瑞先生提出了“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国家明确提出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各种创新,具有创新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内容的全面性、创新范围的全时空性、创新联系的协同性和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等特点。区域、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创新要素不同,“全面创新”的组合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的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仍然需要倡导专业性和工匠精神。

  “驱动”需要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基本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制度保证。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不仅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更要深入推进科技、经济和教育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推进全面创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发现、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是全面性、整体性问题的系统筹划和前瞻指导。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趋势性变化,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之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打印 责任编辑:任霄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