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访谈·视点

王光辉:以区域创新网络支撑中国科创崛起

2021-06-17 光明日报
【字体:

语音播报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酝酿爆发,全球科技中心快速东移,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领域大量新旧技术更迭交替。中国迎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重要机遇期,一个成熟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也即将形成。

  所谓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开放系统,这一系统由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互相联系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特征。区域创新网络既包括把各类行为主体联结起来的一般联系,更体现为系统内资产、信息、人才、技术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加深了各主体间技术联系,由此形成的复杂网络化关系可提高网络中各主体的竞争实力,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外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硅谷。

  “十四五”时期,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不仅是我国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各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总体方向,应是建设一种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有效降低知识流动以及技术能力积累、获取和转化的成本,形成跨部门跨区域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行动能力,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未来,中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应充分发挥“四大效应”,促进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集群效应。近年来,中国接连部署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四大科创中心,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创新网络集群效应显现。二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多中心效应。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由四大科创中心的“局部驱动”网络结构,逐步演变为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为中心的“多中心驱动”网络结构。三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多层次效应。四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辐射带动效应。从“先行”到“引领”,既是区域战略的新拐点,也应是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新要求。

  未来,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要遵循创新辐射的等级扩散规律,继续支持四大科创中心建设,发挥三地政策创新“领头雁”作用,探索促进不同区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还要充分考虑区域创新网络的影响效益,依托区域创新要素的梯度差异带动区域间创新合作,提高区域间科技合作的联系程度和辐射效率,加强区域间创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

  (作者:王光辉,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洪志生、周丽群 | 数字化转型推动要素分配体系新变革
  • 胥伟华 |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