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访谈·视点

张杰: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2017-10-18 中国科学报 张林
【字体:

语音播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学习札记

  这一重要论断是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借鉴世界各主要强国的历史发展经验,基于我国当前阶段的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从世界各主要强国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17-18世纪,牛顿力学和各种机械的发明,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19世纪中后期电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崛起为世界强国。20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和计算机发明所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美国成为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世界科技强国。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而是科技落后。进入21世纪,世界强国的标志不再简单地以物质多少来衡量,更重要的标志是科技发达的程度。科技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从我国当前阶段的发展要求来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能源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依然存在,生态环境、公共治理与国家安全等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应对挑战、化解风险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动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位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着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富到强的历史性复兴时期,真正的强国必须有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没有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从大国走向强国的道路不会平坦。因此,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花更大力气下更大功夫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坚克难、重点突破的战略性作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全国科技创新全局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张杰

  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物理和“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等方面的研究。

  融会贯通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渐次展开、国际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伟大战略。

  这是一个科技创造梦想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改变世界的时代。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不同的论述,表达的却是一脉相承的信念和探索。在我国经济已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新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科技强国,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重大意义,凸显着创新驱动、科技引领这一当今世界的普遍主题。

  突出创新驱动,根本还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意识决定着思路和行动,实践形成新的思想和价值。民族兴旺得益于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有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不断激发、释放创新的活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让创新成为全民族的一种文化自觉、精神自觉与行动自觉。国家强盛更离不开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塑造和弘扬开拓创新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全面展开从技术到市场的一系列创新实践,真正承担起创新主体的责任;让科研机构、高校以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指引,在从基础到应用的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把科技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全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融入创新创造的时代大潮中,积极创新,主动创造,共同编织我们的科技强国梦。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