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走进中国科学院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93

【字体:

  开展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考察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重视对海平面上升问题的研究和纳入政府决策议程。中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地质结构复杂,随着地下水过量开采等引起的相对海平面上升更为严重,加剧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已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根据学部委员的建议,组织有关学部委员和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考察组,选择珠江、长江、黄河三个地势较低、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的三角洲作为重点考察对象。考察组于2月5日至3月5日历时一个月,行程上万公里,召开数十次座谈会、研讨会,与当地上百名专家和有关部门交换意见,探讨当地因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最突出问题的解决途径。考察组提出了《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影响与对策》的报告。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政府,对考察报告给予了高度重视。广东省决定由省科委、计委立项,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牵头,部署一些新的海平面升降观测点,将依据海平面上升的带来的可能影响,进一步研究整个经济布局和综合发展规划。天津市政府决定由建委牵头,根据考察组建议,解决好市区地面沉降问题,尽可能减少影响。他们还采纳专家建议,决定不再上马耗水大的工程项目。上海市表示,将以考察组意见作为指导,修正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开采地下水的制度,在浦东开发中要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因素。

  院部机关进行重要调整

  院部机关曾先后于1987年和1990年进行过两次较大的调整,随着全院进入综合配套改革阶段,本年又做了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院机关的工作必须适应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必须适应由原来的以研究工作为主的管理体制向“一院两制”的转变;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通过机构改革,达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益、改进作风的目的。

  院机关的主要任务是:把握全院改革方向和长远发展战略与规划;协调与国家各部门的关系,加强与省市、地方和企业合作,组织和指导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为研究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院的发展战略,抓住重点领域,择优支持;根据全院各项事业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原则,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进行综合平衡;及时了解掌握有关信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决策过程,为院属各单位提供有效服务;制定法规制度,对各单位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加强各单位领导班子的建设;做为学部工作,把中国科学院真正建设成为全国科学家的科学院。根据院机关的职能,机构调整后设有:办公厅、基础研究局、自然与社会发展协调局(1997年改称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应用研究与发展局(1997年改称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学部联合办公室、高技术企业局(1997年改称高技术促进与企业局)、计划财务局、科技政策局、国际合作局、人事局、基本建设局、教育局、科技安全局等。通过精简、合并、下放,院机关减少了四个厅局级单位,人员编制压缩20%以上。

  后于1999年3月9日公布,院机关局级机构由原来的17个减为12个,它们是:办公厅,学部联合办公室,基础科学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高技术产业发展局,科技政策局,综合计划局,人事教育局,基本建设局,国际合作局。

  “香山科学会议”正式启动

  在国家科委倡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香山科学会议”,经几次试办后,于1993年4月正式举行开幕式。香山科学会议是以“科学前沿和未来学术讨论会”为主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其宗旨是提供自由讨论的宽松环境,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进跨学科研究,面向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

  香山科学会议以基础性研究的前沿问题为主题,交流学术思想与新方法,确认最新突破性进展,展望发展趋势,探讨科学的前沿及走向,分析萌发的生长点。会议贯彻百家争鸣方针,提倡学术上的平等与自由,会议参加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是不成熟的学术思想。创新的思想与观点受到鼓励和保护。会议活动方式,以学术座谈为主,还有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双周末科学沙龙和学术性休假等。每次会议都有中心论题和核心内容,并根据中心论题聘请执行主席;每次会议一般3—5天,与会人员30人左右。与会者应是有关学科的学术权威,优秀年轻科学家占有一定比例。任何科学家和专家都可以提出举办会议的申请或建议,以及提出参加会议的申请。。

  香山科学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它不断拓展科学视野,倡导学术民主,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家把注意力和兴趣投向最有希望、最重要的科学前沿,激励对科学未来的关注和探索。至1998年6月,香山科学会议组织召开了100次讨论会,6次学术报告会,汇集出版了《科学前沿与未来》系列专著,编印了近百期反映讨论动态的会议《简报》、《情况反映》和《年报》。应邀与会专家学者3600余人次,其中院士约500人次,国外学者260余名。香山科学会议以其出色的科学活动、科学视野和富有特色的运作机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享有声誉的常设性的学术会议组织,对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对有关部门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红外自由激光

  由高能物理所谢家麟等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BFEL),经8年工作,于1993年5月26日成功地实现了红外FEL振荡激光,又于12月28日凌晨顺利地实现了饱和振荡。饱和振荡的最大输出能量为3mj,饱和激光振荡脉冲的平顶宽度为2μs,腔内振荡平均功率为190KW。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西欧之后又一个利用直线加速器获得红外自由激光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跨进国际先进行列。

  自由电子激光在医学、光化学、通讯、光刻、生物及半导体研究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邀请国际核聚变科学家评议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中国科学院于1993年10月3日邀请欧共体研究部名誉主任帕仑布教授、俄罗斯库尔恰托夫国家研究中心聚变研究所所长卡多姆采夫教授、欧洲联合核聚变研究所副所长吉布森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主任刘泉生教授等12位著名核聚变研究专家,在合肥对中国即将建成的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及其研究计划进行评议。这是中国科学院为推动中国基础研究在一些重大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沿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HT—7超导托卡马克系统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广泛国际合作和国内各方面支持的基础上,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建成的核聚变研究装置。主要目标是研究高温稳态等离子体性质,为实现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连续运行作准备。HT—7是世界第三大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它具有中国最大的超导磁体系统,以及全国最大的低温液氮系统,全国最大的连续高功率微波系统及射频波系统,20多种先进的测试与诊断系统以及在一秒钟内能采集和处理上百万数据的计算机及数据采集系统。

  国外专家们听取了重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霍裕平研究员对HT—7装置建设及研究计划的介绍,实地考察了装置的各个部分及研究准备工作。专家们认为,HT—7超导托卡马克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装置,在这个装置上可以进行大量的重大研究课题,对核聚变研究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HT—7的一些重大技术可以进一步发展并应用于工业上。

  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对中国基础研究工作开展评论,对改革现行基础研究工作评价制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曙光一号”智能化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套用微处理器芯片构成的全对称多处理机系统“曙光一号”,由计算所李国杰等研制成功。1993年10月29日,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该系统中的每个处理器没有主从差别,都能平等地执行操作系统的核心程序,响应中断请求,运行用户程序,完成对储存和外设的访问。被称为全对称多处理机系统,简称SMP。

  曙光一号多处理机系统,具有全对称紧耦合共享存储体结构,包含4—16个处理机,定点速度可达每秒6.4亿次,主存容量为64—768兆节,输入输出系统包含1—4个以太网接口,2—8个快速通道,可联1000多台终端设备、数十台磁盘和磁带机,配有国际上流行的主要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系统。同时还为曙光一号研制和开发了并行程序识别器、并行程序开发环境;开发和移植了智能程序开发环境和多种智能应用软件系统。曙光一号”已达到了90年代国际上同类计算机先进水平。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曙光一号”上实施的石油勘探和天然气预报等实用程序的运算,已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银行、证券交易、税务、保险、民航、交通、海关、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大量事务和大规模数据都可在该系统机上高速处理。它既适宜作大规模事务处理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中心服务器,又适合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计算中心主机,同时也是科学与工程计算、智能应用和实时仿真的现场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专家呼吁加强保护恐龙蛋化石群

  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赵资奎领导一支考察队,在河南西峡盆地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恐龙蛋化石群,已确认有7个恐龙蛋埋藏点。恐龙蛋呈窝状分布,每窝10多枚至30多枚不等,已发现数千枚,估计整个分布可达数万枚,数量之多为世界罕见。化石小者如鸡蛋,直径4—6厘米,大者达直径40—50厘米,以扁圆状占多数,还有形如橄榄长达60厘米以上者。化石基本上未遭后期扰乱和破坏,原始状态保存完好。学术研究表明,西峡盆地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点,时代相当于中生代白垩纪早期,距今约一亿年左右,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针对不断出现的公开买卖和走私恐龙蛋化石等情况,考虑到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及其它珍稀化石的重要科学和文化意义,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会议的101位地学部和生物学部的学部委员,于11月29日联名发出了制定化石保护法以保护恐龙蛋等化石的呼吁。恳请国务院、各级政府及各地海关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关于禁止古脊椎动物化石出境的法令,严厉打击化石的走私贸易,保护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设立国家生物化石保护组织,制定化石保护法及实施细则,在已发现的重要化石地点设立保护机构;大力宣传化石的科学价值,使更多人了解保护化石的意义。

  • 1992
  • 1994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