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当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增加时,兼性固氮者下调固氮速率(转而利用土壤氮),而专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论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和证实。然而,自然界中仍存在与此相悖的现象,即有很多富氮的生态系统高效固持外源氮。导致该“悖论”现象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从生物固氮“耗能”的角度出发,探索碳与生物固氮的关系。基于陆地生态系统672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发现虽然氮添加抑制陆地生物固氮速率,但该抑制效应随着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在中、高碳土壤中(10-20、>20 mg/g SOC),氮添加处理对多种固氮策略(自生、共生固氮等)的负作用弱于在低碳土壤中(<10 mg/g SOC)的负作用。氮添加对固氮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负效应也随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导致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是高浓度有机碳潜在提供更多“碳能”驱动生物固氮,以及固氮微生物需要维持自身碳氮化学计量比平衡。
前期,该研究团队已发现资源化学计量比对富氮森林生物固氮的影响。该研究从能量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有机碳与生物固氮的关系,完善了“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的传统认识,有助于理解氮富集生态系统固持外源氮的“悖论”现象,暗示了未来陆地生物固氮的模拟和预测需要考虑有机碳的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的支持。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