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启动12年来,培养近2900名优秀人才——

【经济日报】西部之光 照亮未来

2015-11-20 经济日报 韩秉志
【字体:

语音播报

  为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在吸收借鉴中国科学院支持西部人才培养经验做法基础上,2003年,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共同组织实施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名为“西部之光”的访问学者培养工作。项目每年从西部地区选派青年科技骨干,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所属研究机构、重点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做访问学者,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研修。

  培养工作自实施以来,已分12个批次培养近2900人。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1.173亿元,造就了一支热爱西部、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西部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人才带动发展

  黄纯海,一个地道的土家族汉子,现为湖南省湘西州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兼神经外科主任,是该医院引进的第一个医学博士。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黄纯海入选中组部第九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外科专家周良辅教授。研修期间,他参与了许多高难度病例的诊断、手术和系列课题研究,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研修结束后,黄纯海率领科室人员自主钻研,开展了延髓肿瘤显微切除术等多项新业务新技术,为全州神经外科危急重病人的救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自2003年以来,“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覆盖了西部12个省区市、江西省以及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吉林省延边州、湖南省湘西州、湖北省恩施州。目前,这些人才绝大多数都已走上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有的还成为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带头人。相关领域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使“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

  按需选拔培养

  如何选拔“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对优秀人才成长、重点专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坚持按需培养原则,紧紧围绕西部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科研一线的骨干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项目和人才,给予优先、重点支持。

  在实践中,各地摸索出一套培养人才的工作机制,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打造成人才品牌项目。比如,湖北省将人才库中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的青年人才、专业骨干纳入预备人选的范畴。

  在中组部协调推动下,选派单位还积极加强与研修单位的联系,通过采取与研修单位之间开展互访、邀请访问学者导师和其他专家赴基层考察等方式争取多方面支持,主动与研修单位建立长期密切协作关系,形成了协同攻关、共同受益的合作机制。

  发挥综合效益

  当前,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强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依靠人才发展建立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仍是十分现实和紧迫的课题。

  据了解,中组部将协调有关部门以更大力度推进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聚焦“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支持西部地区加速打造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是深入落实国家战略,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以服务西部人才队伍建设为宗旨,以支持、培养和用好各类优秀人才为抓手,以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入推进“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实施;二是充分调动多方优势资源,为西部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三是上下联动、有效衔接,与地方人才计划形成合力。

  按照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部署,西部各相关省区市结合自身特点,配合“西部之光”计划、参照“西部之光”模式,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例如,中科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作实施“西部之光”新疆特别支持项目、甘肃组织实施“陇原之光”访问学者计划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今后,各地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项目在培养西部创新型人才中发挥出更好的综合效益。

  (原载于《经济日报》 2015-11-20 03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