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图片新闻|会议动态|视频访谈|中科院之声|两会时评|媒体报道|历年回顾|聚焦科教| 热点话题|链接
您的位置:首页 > 2010年“两会”中科院之声
中科院院士:“研而优则仕”毁了青年杰出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03-07  

“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事” 

“如果不能刹住‘研而优则仕’之风,造就与强盛国力相配的大师队伍将永不可能!”在政协科技界委员小组讨论会上,年近古稀的李邦河委员忧心地呼吁。

“现在社会上问的比较多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事!”

3月6日上午,多位科技界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回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澄清这一误解。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邦河委员看来,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以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但走出摇篮后,要最终成为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 

李邦河曾仔细剖析过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详尽材料:《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李邦河注意到,在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里,钱学森专门强调,虽然自己在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却没有拿出创新的东西,只有在加州理工学院,才开始创新,历经20年。 

“这表明,钱老的成长实际上是分两步:一、打基础;二、在创新的环境中长期努力。”李邦河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委员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在陈凯先委员看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单是教育问题,还有人才的使用问题。今天,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大学、实验室做了很多很优秀、很前沿的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陈凯先说,年轻人的工作岗位,既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舞台,也是一个继续成才的环境,需要探讨的是,人才怎样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多年的观察中,李邦河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显示出卓越创新才能的年轻人,有些已经走到了钱老的第二步。但让人叹息的是,往往听说某某年轻人科研工作很出色,不久就传出他当了官的消息,从此便难以听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 

李邦河将此归结为“研而优则仕”现象,“近10年来,这一现象愈演愈烈,似已成风。” 

而此风对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危害,已日渐显现。李邦河对此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教育不当会妨碍创新幼苗的出土,“研而优则仕”则使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大科学家几乎是不在创新高峰期当官的 

在数学界有两个历史最久的大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李邦河委员曾委托著名数学史家李文林对此做过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在48位菲尔茨奖得主中,担任过所长、科研主管、院(校)长的有23人,其中9人在得奖9年后任职;在48位沃尔夫奖得主中,担任过类似职务的有17人,其中至少有12人任职时已超过50岁,甚至70岁。

“由此可见,大数学家是几乎不在创新的高峰期当官的!”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委员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无疑,时间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的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 

而按照现行的科研体制和机制,科研单位的领导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评审、跑项目、找资金上面。 

据陈凯先委员观察,“现在很多研究所通常让学术能力最强的人担任所长,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申请项目、处理行政杂事上,荒废了科研”。 

一位委员也现身说法,当年在国外,基本上是全身心地投入,至少95%以上的精力是放在学术上,但回国后,领导信任,压上管理的担子,很多时间用在开会、汇报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错了,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一个故事在科技界委员中广为传播。20年前,一位年轻科学家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大奖,然而在科研创新的鼎盛年龄相继被压上院长、校长的管理重担,最后甚至完全脱离了学术界到政府做官,科研也逐渐荒废了。

“至少在科学界损失了一位很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才!”一位委员惋惜不已。 

“研而优则仕”凸显评价体系单一 

李邦河委员认为,出现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还与人们对各级领导口中频频出现的“领军人物”一词的模糊认识密切相关。 

什么是科技界的领军人物?李邦河委员的答案是:是以学术思想和成就引领科学潮流的人物,而不是官。 

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最大的领军人物,无疑是爱因斯坦,但他不是官。 

而在现实中,把“领军人物”混同于“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位科技界委员在小组发言时表示,一则材料让他哭笑不得:在报道某单位一个拔尖人才计划的成果时,第二项赫然写着:培养了93名所局级以上的干部。 

“古人励志,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选择,人才走向,历来就有不同的路。”李邦河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众多委员的共鸣。 

一位委员特别怀念刚参加工作时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都在业务领域里名闻遐迩,但他们并不是什么领导。” 

“尊重人才,不是尊重他去当官,这是两个需要厘清的概念。”陈凯先委员表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年轻人一旦优秀了,就只有给一个官位才是认同。 

事实上,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管理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究竟是适合做科技攻关还是适合当官,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冒尖就做官”,这种“官本位”现象最终会影响科技创新。

这位被人称道的药物化学家十多年前就当选中科院院士,十个月前才出任大学校长。在他看来,真正尊重人才,真正解决好人才评价体系问题,应该是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相应待遇和荣誉,回归专业领域内以知识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激励科研人员。

两会时评 更多>>
“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团结奋发进取 不负人民重托
发挥节能减排的“调”“控”作用
“低碳热”折射发展方式之变
感激之情与敬畏之心
“抢话筒”应是议政常态
王委员,你不必说“得罪了”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校长的“副部级”拿掉以后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请让基层代表多发言
大力推进大学创业教育
“后危机时代”不宜说得太早
相关链接  
中国政府网2010年“两会”专题
人民网2010年“两会”专题
新华网2010年“两会”专题
中新网2010年“两会”专题
新浪网2010年“两会”专题
腾讯网2010年“两会”专题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Email:webeditor@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