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论坛上,“双碳”领域院士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前沿、产业低碳转型发展、能源低碳转型路线、“双碳”科技创新政策等热点议题建言献策。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中科院院士张景中、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王嘉图、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谢商华、四川省经济合作局机关党委书记李骏、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四川办事处副主任龚平分别致开幕词。谢商华和成都文献中心党委书记曲建升共同启动了“碳达峰碳中和专利信息平台”,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成渝双碳创新共同体”的成立,重庆市驻川办、重庆市招商投资合作局、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建科技西部公司共同发布了“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西部平台”。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冯起,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分别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与科技创新方向思考》《青藏高原地区对碳中和目标的潜在贡献与工作方向》《绿色氢能与液态甲醇的碳中和贡献》《西部地区碳达峰的现实基础与路径思考》《双碳目标下的地热资源及综合利用研究》的报告。
特邀报告环节,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科睿唯安中国区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中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与路径》《绿电制氨与硝酸——低碳化工产业链技术经济性突破要点》《生物固碳及资源化利用》《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展望》《农田富碳减排的碳中和贡献潜力》《水系统碳核算与减碳降耗实践进展》《专利视角下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报告。
企业交流环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华夏电投智慧(北京)能源有限公司、重庆鑫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分别做了分享。
技术路演环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陆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员从空气及污水治理、发电、储能、节能等领域就“双碳”技术特点、性能指标、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了项目推介。
现场访谈环节,来自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发展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等的7位嘉宾围绕科技创新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双碳”投资与招商引资、资源优势禀赋与动力转化、土壤富碳减排、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四川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能源等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