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梁爱珍:让黑土地重新冒油花儿

2022-06-30 人民网 关思聪
【字体:

语音播报

  编者按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团结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今年4月,吉林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中科院长春分院、省国防科工办联合组织开展2022年“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活动深入挖掘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最终评选出10位2022年“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扩大活动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力,吉林省科协联合人民网吉林频道对10位2022年“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共同营造科技界踔厉奋发、实干兴邦的浓厚氛围。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曾是人们对广袤的东北黑土区的典型印象。可惜的是,由于多年来耕地用养脱节,“捏把泥土冒油花”的黑土地正面临退化之虞。

  为什么黑土地会退化,变薄、变瘦、变硬?怎么做能更有效地保护黑土地?谁来做才能让更多的黑土地像大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这些就是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梁爱珍,二十年来一直研究的有关农田黑土质量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梁爱珍热爱自己农业科研的工作,始终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己任。常年扎根田间地头,全身心投入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作为一名黑土地的守护者,一直以“懂黑土、保黑土、爱黑土”的宗旨要求自己,将对科研的热爱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写在肥沃的黑土地上。

  持之以恒 深耕黑土地保护二十年

  2002年,山西姑娘梁爱珍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此保护黑土地的“饲养员”里,增加了一员女将。“进所之后,我才发现,当时的学科组里只有我一个女生,当时我就想,可不能被男生给比下去。”梁爱珍回忆说。

  进行农业生态研究,除了在实验室分析样品,梁爱珍大部分时间扎根在田间地头。为了不让自己受“特殊照顾”,每次外出采集土壤样品、监测数据,梁爱珍都比男同学还要积极主动。“当时我真的怕在黑土地保护的赛道上,自己跑得太慢,给大家拖后腿。”梁爱珍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是家常便饭。在大田里辛苦多年,农民的地她会种,播种机的性能更是如数家珍。“脱下白大褂,我和农民没什么分别。”梁爱珍笑着说。

  2008年梁爱珍博士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吉林,继续从事黑土地保护的研究,“我参与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全过程,从开始被农民嘲笑、不接受,到后来大家的认可,让我看到了希望,就决定要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梁爱珍说,多年的工作,她已经对黑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黑土地已经成为自己割舍不掉的一部分,因为有感情,再苦再累也觉得理所当然了。

  就这样,无论是七、八月份的酷暑,还是一、二月份的数九寒冬,田地里经常出现梁爱珍忙碌的身影。布点选址、试验设计、田间监测……梁爱珍都身体力行,一丝不苟,为的就是黑土地可以肥壮起来,秋天农民可以收获得更多。

  为了心中那份对黑土地的执着,2002年以来,梁爱珍始终坚守与耕耘在科学监测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研究上,持之以恒20年,系统全面的土壤数据集探明了保护性耕作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地力提升和作物稳产增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科研成果被农业农村部采用,为《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供重要科学数据支撑。与此同时,促成了东北黑土区免耕播种机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为“梨树模式”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开拓引领作用。

  梁爱珍本人也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7100余万元。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3篇,合作发表90余篇。系统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为促进吉林省黑土地力提升和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验推广 让黑土地重拾“活力”

  “遏制黑土退化的关键是增加对农田的有机物料投入。”梁爱珍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秸秆还田、“免耕”成为增加有机物料投入、解决黑土退化的重要途径。秸秆要怎样还田,“免耕”又要怎样操作……当技术模式开始大面积应用推广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最大的困难就是农民不理解为啥要把秸秆铺在地里,其次就是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机具与现实的田地不匹配。”梁爱珍介绍说。

  问题出现了,那就各个击破。“农民不理解,我们就用成功案例一遍一遍解释给他们听,新模式的种植不会,我们就一起下地,边示范边讲解。”梁爱珍说,在解释技术原理的同时,每操作一条垄,她都要趴在地上查看播种质量,“不把好播种关,我的心里就不踏实。”

  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除了转变农民思维,教他们怎么种田外,免耕播种机也是必备的工具。2003年梁爱珍所在团队从美国购进了一台四行牵引式免耕播种机,成为当前市场上主流免耕播种机的样板;2013年,梁爱珍和团队成员在借鉴欧美先进经验和突破现有免耕播种机存在的通过性差、配重不够等问题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新一代免耕播种机。“我们已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合作,实现了该免耕精量播种机械的产业化生产,相关机械被列入了国家农机补贴目录,为研究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梁爱珍说。

  在梁爱珍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产量也得到了提升,并为减量施肥提供了可能。农民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配合到主动虚心求教,还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梁爱珍常说黑土地是她的“掌上明珠”,2021年,梁爱珍作为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负责人再一次主动下沉一线,在田间地头搞研究,与农民打成一片,全身心投入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进村入户、宣传黑土保护政策、培训黑土保护利用技术,积极为农民增产增收出谋划策。在梁爱珍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万亩示范区和千亩辐射示范基地逐渐落地生根,将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事业做出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20年的科研生涯,梁爱珍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和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所在团队先后获得吉林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殊荣,她本人也获得2022年度吉林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梁爱珍将保护黑土作为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最庄严的承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份责任,并以勤恳做事、不畏艰苦的精神继续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