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研究揭示蝗虫根据自身经历预先安排后代的生活史对策

2024-05-24 动物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自然界中,大部分昆虫没有抚育行为。也就是说,当昆虫妈妈将自己的后代以产卵的形式留下后,它们便静静地死去。那么,蝗虫作为群聚型昆虫,它们的母亲能够为后代做什么?5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rental experiences orchestrate locust egg hatching synchrony by regulating nuclear export of precursor miRNA的研究论文,阐明了雌虫高种群密度经历调控后代蝗卵同步孵化,以预先适应母亲经历过的高种群密度的信号传递机制。

自然界中,亲代环境经历诱导的跨代效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跨代效应研究聚焦于生殖系统小RNA对后代表型调控的分子信号通路,而鲜有关于生殖系统中小RNA是如何响应外界环境信号的研究。研究发现,飞蝗高种群密度经历通过调控末端卵母细胞转录因子FOXN1以及RNA结合蛋白PTBP1诱导miR-276表达,进而促进后代卵同步孵化的分子机制。这填补了生殖系统响应外界环境信号并产生跨代效应的机制的空白。

前期,该团队发现飞蝗响应高种群密度经历调控卵巢中miR-276高表达从而介导后代卵同步孵化。该研究对miR-276合成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进行检测,确定miR-276前体(pre-miR-276)的出核转运响应种群密度变化。进一步,研究通过pre-miR-276 RNA pull-down实验,结合体内干扰以及体外过表达实验,证实高种群密度飞蝗中RNA结合蛋白PTBP1促进pre-miR-276的出核与成熟。研究表明,群居飞蝗PTBP1高表达是转录因子FOXN1转录激活所致,且FOXN1在蛋白水平响应种群密度变化调控。为剖析PTBP1调控pre-miR-276出核机制,研究通过体内外蛋白互作实验以及蛋白-RNA互作实验,发现PTBP1通过招募与pre-miRNA出核转运所必须的核转运蛋白Exportin-5(XPO5)而促进pre-miR-276的出核转运。此外,研究发现pre-miR-276上的“CU motifs”是PTBP1识别pre-miR-276的“标签”从而使PTBP1与pre-miR-276特异结合以促进pre-miR-276出核,导致miR-276高表达而诱导后代卵的同步孵化。

研究发现:高种群密度经历下的飞蝗末端卵母细胞中转录因子FOXN1以及RNA结合蛋白PTBP1高表达;PTBP1通过识别pre-miR-276上的“标签”诱导PTBP1并与之结合而招募更多的XPO5,以促进pre-miR-276的高效出核进而诱导miR-276介导的后代卵同步孵化。同时,PTBP1促进pre-miR-276出核的机制在昆虫中是保守的。

这一研究将动物的生活经历与生物体内微观分子调控通路有机结合,提出了miRNA合成加工与如何响应环境的新思路和新见解,深化了对于环境介导的跨代效应机制的理解。特别是,飞蝗高种群密度经历调控后代卵同步孵化,为未来的幼虫聚集和成虫大规模迁飞奠定了基础。亲代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预先安排后代的生活史对策,利于后代适应母亲曾生活过的环境。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论文链接

FOXN1-PTBP1–miR-276响应高种群密度调控后代卵同步孵化的作用模式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