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孕甾皂苷大量存在于夹竹桃科植物,具有多样的生理活性。它们由孕甾和糖链组成,糖链部分含有大量2,6-二脱氧糖。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俞飚团队完成了一系列结构复杂的孕甾皂苷化学全合成。
中药酸叶胶藤具有消炎功效,其相关植物中含有大量孕甾皂苷,被分离鉴定的包括ecdysosides A、B、F及同系物ecdysantheroside A等。这些分子具有独特的18,20-内酯结构及高度氧化的D环。俞飚团队基于汇聚式合成策略,分别合成了其中的孕甾苷元和2,6-二脱氧糖链片段,利用俞氏糖苷化反应进行组装,完成了目标分子的全合成。然而,合成化合物与报道的天然产物的谱学数据并不吻合。
为了确证该天然分子的结构,团队合成了对应ecdysantheroside A的所有可能的八个2,6-二脱氧糖苷立体异构体。通过核磁数据比对,研究人员将ecdysantheroside A的报道结构从d-磁麻糖苷修正为d-齐墩果糖苷。进一步,研究通过核磁数据分析和全合成,解析了三糖苷ecdysosides B和F的真实结构,揭示其末端糖基分别为d-齐墩果糖和d-迪吉糖。在标准的活性筛选实验中,部分合成的天然产物和类似物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免疫抑制、抗炎及抗ZIKV病毒活性等特性。
该工作合成的2,6-二脱氧-β-吡喃糖苷的所有八个立体异构体的核磁数据将为天然孕甾糖苷及相关分子的结构鉴定提供可靠参照。酸叶胶藤孕甾皂苷展现的多种生物活性为下一步化学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日,相关成果以Merging total synthesis and NMR technology for deciphering the realistic structure of natural 2,6-dideoxyglycosides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
酸叶胶藤孕甾皂苷的结构修正和活性评价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