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超新星爆发而形成的产物之一。脉冲星具有原子核的密度,是宇宙天然的极端物理实验室。它的超强引力场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独特条件。脉冲星测时可以准确测量其自转参数、天体测量参数、双星运动轨道参数,并可以通过自转参数推算脉冲星的磁场、年龄和能损率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博士研究生吴庆东及合作者,使用“中国天眼”(FAST)对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发现的部分脉冲星进行后随测时研究,得到了2颗毫秒脉冲星和22颗正常脉冲星的基本性质。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探索中子星物理性质和星族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与已知的3300多颗脉冲星相比,本工作研究的24颗脉冲星更暗弱、更遥远、年龄偏老及自转能损率偏小。其中,J0211+4235和J0518+2431的能损率小于经典的死亡线,而理论上位于死亡线之下的脉冲星射电辐射应消失,因此它们可以用来检验和限制各种死亡线理论。10颗脉冲星的单脉冲序列在某些周期中辐射“熄灭”,存在明显的消零现象,J0540+4542表现出子脉冲漂移,为限制辐射理论奠定了实测基础。此外,5颗脉冲星的色散量实测值高于电子密度模型的预测值,这意味着电子密度模型在高银纬处需要改进,有助于精准描绘银河系电子分布。4颗脉冲星的偏振观测性质符合旋转矢量模型。本研究丰富了脉冲星的观测特征,为相关理论模型提供了实测样本。
科研人员后期将对更多的新脉冲星进行测时研究,以期探测到大质量脉冲星来限制中子星的物态方程,发掘更多稳定的毫秒脉冲星以用于脉冲星测时阵列(PTA)及纳赫兹引力波探测。
左图:24颗脉冲星的测时残差图;右图:存在消零现象、子脉冲漂移或辐射调制的12颗脉冲星。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