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页岩纳米通道气体差异性传输与氦气富集机理研究获进展

2023-07-28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字体:

语音播报

沉积盆地中的页岩是天然的纳米孔隙介质。天然气及伴生特种气体如氦气等的成藏和开发均受到泥页岩地层的影响。剖析泥页岩纳米孔隙中气体差异传输行为,利于页岩气勘探开发,并有助于揭示含氦天然气富集成藏过程。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周世新研究团队,系统比较了氦气、氮气、甲烷和氦气-甲烷混合组分在页岩纳米通道的差异传输行为。研究发现:(1)对单一组分而言,氦气的表观渗透率大于氮气和甲烷,特别是在低孔隙压力条件下(图1)。(2)甲烷的表观渗透率受甲烷吸附性影响,一方面甲烷吸附效应使通道减小,影响甲烷传输能力;另一方面甲烷吸附效应会增大通道表面的粗糙度,降低动量传输效率,导致切向动量调节系数随气体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图2)。(3)在甲烷-氦气混合组分中,氦气优于甲烷传输,且12CH4的传输能力优于13CH4,其传输能力的差异受混合体系各组分分子平均自由程和克努森数差异控制(图3)。研究显示,页岩纳米通道中,在压力梯度驱动下,含氦天然气中氦气优于甲烷传输是氦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地质条件下,富含天然气藏应该出现在盆地次级低压气藏中,而这些低压气藏在传统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易被忽略。 

相关研究成果以A laboratory observation for gases transport in shale nanochannels: Helium, nitrogen, methane, and helium-methane mixture为题,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论文链接

1. 氦气、氮气和甲烷的表观渗透率差异

2. 甲烷吸附导致甲烷切向动量转换系数(TMAC)明显大于氦气和氮气 

3. 甲烷-氦气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克努森数差异导致气体富集系数有显著差异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