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地热储能研究获进展

2023-03-17 广州能源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通过消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系统稳定输出。地热储能具有高能量储存容量和高储能效率的优势,能大规模消纳非稳定可再生能源并有效解决季节性供需不匹配问题,可作为长时储能和系统调峰的首选。地热储能主要分为岩土储能和含水层储能,岩土储能不受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含水层储能则存储温度更高、规模更大,均是国内外储能技术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岩土储能和含水层储能系统均无法避免热损失或热突破导致的储能效率低的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针对地热岩土储能效率衰减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地热能研究室龚宇烈团队依托青岛即墨鼎泰丰中深层地热供暖站,开展了基于消纳太阳能的中深层同轴套管岩土储能技术的研究。针对地热含水层长时储能技术瓶颈,该团队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庞忠和团队,研发了基于消纳风光等不稳定间歇性能源的中深层地热含水层储/供能系统关键技术,并依托雄安新区容城领秀城地热供暖站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 

  在岩土储能方面,研究表明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系统的传热和流动性能直接影响取热系统的供热效率,随着供暖周期增加存在热衰减的风险。该团队跟踪了青岛即墨鼎泰丰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系统连续四年的供暖运行数据,分析并验证了该热衰减现象(图1),提出了在非供暖季主动消纳太阳能的地热岩土储能技术,可以有效缓解井筒因长时取热造成的供热系统效率衰减问题。结果表明,非供暖季每年连续向岩土储热后,系统供热效率衰减趋势明显变缓并趋于稳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在含水层储能方面,科研团队基于复杂地质与水力条件下储能式地热供暖系统的关键物理/化学过程机理分析,明确了影响储能式地热供暖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基于源网荷储协同优化的新一代电热耦合技术,实现了将不稳定的风电高效转换为稳定的地热输出的关键技术突破。科研团队联合相关单位在雄安新区容城领秀城地热站完成含水层储/供能系统现场试验。该系统利用中深层地热含水层长时储能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建筑供暖,为高效就地消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提供了重要技术途径。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科院STS计划的支持。 

  论文链接 

1.岩土储能原理以及20年供暖期出口水温和供热量预测 

2.含水层储能系统原理与示范现场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