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研究揭示典型红壤水稻土中细菌群落构建机制

2022-10-10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字体:

语音播报

  水稻是人类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长期内需要充足水分,与旱作土壤差异明显,故长期植稻形成专有的水稻土类型。土壤肥力是作物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栖息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是驱动土壤养分周转的关键,而环境选择是决定微生物群落构建的重要因素。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如何构建、驱动因素是什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有待回答。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入侵研究组助理研究员李委涛与合作者,选择江西典型红壤水稻土,分层采集土壤,借助高通量测序与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度。该研究基于零模型计算βNTI值,解析细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发现,上表层土壤(0-10 cm)细菌群落构建主要是随机过程,水稻土长期淹水,微生物随水流迁徙,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均一化。随土层深度增加,微生物扩散限制愈加明显,尤其是下表层土(20-40 cm),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形成土壤的母质关联更为紧密。10-20 cm土层似“廊道”,微生物自表层土壤向下“迁徙”。随土层深度增加,养分越来越贫瘠,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而微生物之间互作强度增加,这提示养分和微生物互作是影响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该研究通过采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样品,揭示细菌群落构建机制,丰富微生物生态学重要理论,并为土壤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以Depth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in paddy soils为题,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1.不同土层中细菌群落构建过程 

2.不同土层细菌共发生网络拓扑结构 

3.土壤理化及物种互作对βNTI的直接及间接作用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