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古脊椎所等发表关于古DNA技术发展史的评述性论文

2022-07-22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基因组三维结构、类器官技术、微生物组学研究、大脑单细胞测序、癌症疫苗……先进的生物技术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健康。《细胞》发布特刊,专题讨论最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和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针对古DNA技术的发展与未来撰写评述性论文,回顾了古DNA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突破,探讨了目前的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案,展望了未来古DNA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721日,相关成果以Evolving ancient DNA technique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history为题,在线发表在《细胞》上。  

  重建已灭绝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全基因组、绘制全球人群迁徙交流历史、挖掘最古老东亚现代人“田园人”的遗传结构、揭示东亚人群末次盛冰期前后适应性基因的变化、追溯中国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溯源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在过去十余年里,科研人员利用古DNA技术发掘出那些遗落了成千上万年的遗传信息,从中抽丝剥茧,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高通量测序,又称“二代测序”,是一种快速测定大量DNA序列的技术。在高通量测序普及之前,古DNA领域只能依赖PCR技术测定少数特定DNA片段的序列。这种方法获取的DNA信息有限,且难以区分真正的古DNA和污染DNA。高通量测序理论上可测序样本中所有的DNA分子信息,且成本逐年降低,即使含量极低的古DNA也可有效测序。不仅如此,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如mapDamage软件),科学家还能快速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古DNA损伤,从而达到鉴别古DNA的目的。这一方法成为古DNA检测的重要标准。  

  此外,研究人员根据古DNA的特点,对高通量测序的实验方法(DNA文库构建)进行多种调整与优化。其中,half-UDG处理和单链DNA文库的构建是两项重要的技术突破。Half-UDG技术既能保留部分DNA末端损伤,又能修复大部分古DNA损伤,从而在保留古DNA特征的同时,提高古DNA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单链DNA文库则是针对古DNA中常常存在大量单链粘性末端的情况,直接将双链DNA变性成单链DNA构建文库,从而更有效地测序受损的单链古DNA   

  尽管高通量测序已能较为有效地测序古DNA,但古DNA提取物中常包含大量污染DNA,使测序的大部分DNA分子均是无用信息,有用的古DNA序列常常占测序数据的1%不到。对此,科研人员在古DNA领域研发应用了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污染DNA中“钓取”出来。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古基因组研究中,目前超过2/3的人类古基因组数据来自于名为“1240k”的探针组的捕获数据。DNA捕获技术使古DNA的测序效率提高,并能有效从一些“棘手”的样本中得到足够的数据用以分析。例如,付巧妹团队2021年发表在《细胞》上的古代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中国南方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当地的酸性土壤十分不利于古DNA的保存,鲜有关于这片区域的古DNA研究。利用DNA捕获技术,付巧妹团队获取了30个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信息,揭示了1万余年以来东亚和东南亚交汇处的人群遗传史。 

  近日,古DNA研究人员进一步挑战极限,脱离化石的桎梏,直接从“土”(沉积物)里提取古DNA。该技术应用在丹尼索瓦洞和白石崖溶洞中,获取了数万年前的古老型人类的DNA  

  虽然古DNA领域成果丰硕,但古DNA研究却充满艰辛与挑战。古DNA本身极易受到污染,其实验也极为精细,以往古DNA提取和建库几乎全程都依赖人工操作。最近,在全球少数几个实验室中,部分古DNA实验步骤整合到全自动移液机器人平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并减少了人工操作引入污染的风险。然而,目前样品的前处理步骤仍依赖人工,如何把这项耗时耗力的工作整合到自动化体系中,是古DNA实验技术的需要攻克的下一道难关。  

  另外,古DNA技术的应用不止于人类古基因组。通过古微生物信息追溯古代疫病流行和共生微生物演化、利用古表观遗传学信息探究古代动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古蛋白质探索更大时间尺度的人类演化,均是古分子的重要分支方向。如何更有效地获取这些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多维度结合,将是未来研究的难点之一。  

  古DNA是带着时间刻度的遗传信息,从独一无二的视角书写了人类数万年来的演化与适应。这些岁月的痕迹记录了人类的遗传历史,并持续影响着现今人群的生理和健康。研究推测,一些重要功能基因单倍型来自于已灭绝古人类,这些基因涉及先天免疫、脂代谢、高海拔适应性、肤色、新冠重症易感性等。东亚人群特有的与头发和牙齿表型相关的基因型,也是在末次盛冰期之后频率升高,推测与环境适应性相关。然而,古DNA研究发现的特殊基因型的功能未能确定。在未来,可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并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对这些发现进行验证。结合古DNA技术与现代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能更清晰地阐释演化史对当今人类健康的影响。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腾讯科学探索奖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支持。 

  论文链接 

2010年以来古DNA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