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植物所等在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12-03 植物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茄科酸浆属(Physalis)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浆果发育迅速膨大,形成“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综合征(ICS)这一创新形态,包裹浆果。然而,酸浆属果实形态、生化特性及其起源背后的遗传基础有待探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贺超英研究组等合作完成了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syn. P. floridana)基因组的组装,解析了首个酸浆属物种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其大小~1.40 Gbcontig N50~4.87 Mb,预测蛋白编码基因32,075个,重复序列~82.24%,杂合度~0.19%。分析发现,SEPMADS-box基因MBP21亚分支的丢失可能是导致“中国灯笼”起源的关键突变,它与前期研究发现的MADS-box基因MPF2的异位表达突变共同促使酸浆族植物中ICS的起源。结合现有功能证据,科研人员提出了“中国灯笼”这一形态创新起源的原创性模型,即“雄性育性遗传腐蚀-恢复”模型。该模型阐述了进化过程中新性状产生的新机制,即一个突变补偿了另一个有害突变的结果。研究还发现,角鲨烯环氧化酶(squalene epoxidaseSQE)基因家族的显著扩张可能与酸浆属果实中特异性甾体类化合物的产生与多样化有关。研究揭示出招募已有基因、基因复制和丢失等遗传变异在果实性状进化中的重要性,为茄科作物的进化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组资源。 

  研究成果发表在Horticulture Research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毛酸浆基因组组装和中国灯笼起源的模型(A)毛酸浆植株;(B)花芽;(C)花;(D)果实;(E)部分“中国灯笼”被去除,显示浆果;(F)基因组组装情况;(G)“中国灯笼”起源的“雄性育性遗传腐蚀-恢复”模型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