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广州生物院等在寨卡病毒NS1抗体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2-23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字体:

语音播报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冯立强课题组及研究员陈凌课题组在寨卡病毒NS1抗体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部分成果以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Zika Virus NS1 Protein Confer Protection via Fcγ Receptor-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athways为题,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旗下期刊mBio上。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经蚊媒传播。寨卡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及成年人吉兰-巴雷综合征,2013年起在美洲、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或地区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当前尚无疫苗或特效药物。虽然疫情已逐渐消退,但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亲缘关系近、蚊媒相似、流行区域重叠,两者的交叉反应性抗体有可能经“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ADE)”作用促进彼此流行。

  广州生物院冯立强课题组及陈凌课题组致力于寨卡病毒疫苗研究,前期发现在疫苗设计中纳入非结构蛋白1(NS1)可提升免疫保护效果,并率先证实NS1抗体可发挥抗病毒作用(Liu Xinglong et al., NPJ vaccines, 2018)。

  该团队利用仔鼠感染模型评估了人源NS1单抗的保护效果,发现了一类特殊的NS1单抗,不仅可通过Fc依赖的途径(如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发挥保护作用,还可能经Fc受体非依赖的途径抑制病毒复制。与包膜蛋白(E)抗体不同,NS1单抗不引起ADE风险,值得进一步开发。该研究拓展了对NS1抗体作用机理的认识,为单抗药物及预防疫苗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广州生物院研究员冯立强、陈凌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研究员庾蕾及广州生物院助理研究员刘兴龙、叶贤苗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两类寨卡病毒NS1抗体的抗病毒作用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