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工作进展

中科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0周年回顾活动暨“新时代的科技出版”论坛举行

2021-09-16 学部工作局
【字体:

语音播报

  91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以下简称“论坛”)10周年回顾活动暨“新时代的科技出版”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科院学部主办,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术与出版委”)承办。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秘书长韩宇,学部学术与出版委主任包信和和副主任郭正堂、龚旗煌出席活动。 

  出席活动的还有同期举办的第121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新时代的科技出版”的执行主席、学部学术与出版委委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总主编朱作言和共同执行主席梅宏,以及袁亚湘、蔡荣根、朱邦芬、陈晔光、魏辅文、郭华东、周忠和、郑永飞、张统一等近150位院士专家代表。 

  高鸿钧代表学部主席团对论坛创办10周年暨“新时代的科技出版”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通过10年的发展,论坛已经成为中科院学部学术活动体系的重要品牌,为提升学部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条件,为学部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10年来,论坛始终秉承学术民主、学术争鸣的优良传统,成为弘扬科学精神和促进学术交流的“大舞台”、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南针”、促进人才成长的“助推器”、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的“播种机”。论坛为以“两刊”为代表的科技期刊的发展工作提供了优质资源,更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交流思想、激发创新的重要学术平台。 

  高鸿钧对论坛下一步发展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在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在营造优良学术生态中发挥示范作用;四是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中发挥促进作用。他希望各位院士、专家未来能够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学部的学术交流工作,共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和新时期的国际合作,以“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0周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为更好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贡献。 

  活动中,包信和作了“科技与技术前沿论坛”10周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报告回顾了论坛创办10年来的发展历程,详细展示了论坛为学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和服务国家决策咨询工作等方面提供的有力支持,为鼓励学术争鸣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对未来论坛活动的组织开展作了展望。报告指出,“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作为学部学术活动的重要品牌,未来将继续保持其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特色,加强成果产出及品牌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论坛活动的学术影响力,加大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相结合,深化与“两刊”合作,在国际交流合作、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科学传播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根据中科院学部“十二五”工作规划纲要,2011325日,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六届十次会议决定创办“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论坛是在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下,各专业学部常委会和学部学术与出版委等共同承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旨在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深入开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国际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 

  创办以来,论坛已成功举办120次,吸引了全国、全世界近万名科学家参加交流研讨,1.6万名听众参与,主题涵盖“量子计算”“分子科学”“基因编辑”“海洋科学”“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科学与技术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论坛成果在国家决策、科研布局等方面得到了相应体现,为推动学科发展累积了丰硕成果,为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学部对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活动现场
高鸿钧致辞
出席论坛代表合影
打印 责任编辑:任霄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