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工作进展

“科学”号凯旋 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初步建成

2015-11-16 海洋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11月15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简称“海洋专项”)西太平洋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回青岛。

  中科院海洋专项2015年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综合考察航次历时77天,航程约11000余海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作业计划,成功回收了2014年布放在该海域的15套深海潜标和380余件观测设备,并重新布放了13套深海潜标和350余件观测设备,开创了单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潜标套数和观测设备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是海洋专项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成功回收15套深海潜标,科研人员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1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盐流等观测数据,是国际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观测数据,为项目探索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了宝贵数据资料。美国《自然》杂志曾在2014年刊发文章,将中国即将在热带西太平洋建立起的大洋潜标观测网称为第二次“郑和下西洋”,引起了世界海洋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凡表示,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对海洋专项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起热带西太平洋科学研究的观测网络,奠定了我国在世界上对该海域观测研究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科学和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显著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科学”号靠泊青岛南姜码头

科考队员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潜标系统

打印 责任编辑:陈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