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2005年2月20日,在自己90华诞的庆祝大会上,叶笃正说,“希望有生之年再好好走一段,多做些工作,使我能够觉得可以接受这些荣誉”。这位“不能闲着、总得要想新东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每星期一、三、五早上9时,都会准时到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上班。
今天,一辈子都在气象学领域不停进行新的创造的叶笃正院士,成为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曾说,叶笃正先生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学术巨匠之一,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让叶笃正得到国际认可的,正是无数原创科研项目。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叶笃正,因在博士论文中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而开始蜚声国际气象界。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是气象动力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率先在世界上指出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独特影响,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
20世纪60年代,叶笃正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了季节突变的理论。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我国天气预报。1984年,年近七旬的叶笃正和美国科学家联手,进入当时在国际学术界颇受争议的领域——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今天我们已经熟悉了很多概念,比如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可叶笃正却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要加强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甚至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人类活动可以导致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牵制了人类活动,人类必须限制自己的行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是“全球变化”所揭示的问题。
正是这项叶笃正在70岁到90岁之间进行的研究,使他在2003年获得了有气象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世界气象组织评价叶笃正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在叶笃正获奖后,用连续的“开拓”和“开创”进行评价:20世纪50年代,他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和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等许多领域,他作出了在国际上有开创性的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近20年来,叶笃正敏锐而及时提出许多原创性学术思想,引导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发展。
开创性的研究才更能体现科学家的宝贵价值,叶笃正的学生、著名动力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说:叶笃正先生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国内著名的气象学家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中国在国际大气科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的几个研究方向,都与叶老的学术贡献密不可分。
现在,叶笃正先生依然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为了把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马上捕捉下来,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
2005年初,叶笃正院士和符淙斌院士在《2005年科学发展报告》中撰文,建议国家开辟专门渠道,支持我国主持若干国际重大科研计划,这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在国际科学研究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