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环球科技参考

2022-01-14 中国科学报 刘莉娜 裴惠娟 秦冰雪
【字体:

语音播报

  美资助尖端清洁能源技术

  美国能源部(DOE)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E)曾发布“尚未开发的领先能源技术的关键进展”(SCALEUP)计划,为清洁能源领域技术未来进一步商业化铺平了道路。主要包括:通过面向大型商业客户和电力公司的新一代配电技术,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弹性;改变发现甲烷排放的方式,在整个天然气供应链中实现快速减排;创建下一代钠离子电池技术,该技术安全、可靠且成本低,适用于负载管理应用;开发屋顶辐射冷却面板,以提高零售商和数据中心空调和制冷系统的效率;通过预测软件功能优化供需模式,从而加速电网储存和电动汽车采用。

  近日,DOE发布提供高达1亿美元的资助计划以支持新技术部署,这些技术可以显著推动社区、行业和企业减少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并促进电网现代化。该资助计划由ARPA-E管理。DOE正在优先考虑新兴技术的国内商业化,这些技术可以加速清洁能源转型、减少碳足迹并支持为美国制造业作出贡献的小企业。

  英澳研究量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固碳潜力

  近日,《环境研究快报》发表文章指出,生态系统恢复可在2100年额外吸收93GtC(10亿吨碳)。

  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1.5℃的范围内需要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大多数的1.5℃建模路径研究都假设以生物能源碳捕集与封存(BECCS)形式大量去除碳,而随着土地使用的广泛变化,BECCS给生物多样性与粮食安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风险。最近,描述和量化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碳去除潜力,在气候政策讨论中获得了关注。然而,基于生态系统的碳去除方案还有待以系统和科学的方式进行评估。

  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动态全球植被模型评估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恢复潜力,包括森林恢复、重新造林、减少砍伐、农林复合和林牧复合等生态系统恢复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与基准情景相比,到2100年,生态系统恢复将额外吸收93GtC,使全球平均升温幅度降低约0.12℃。此外,实现1.5℃目标的路径如果纳入能带来多种效益的土地管理选项,包括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抗灾农业实践,将获得更广泛的公众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c3c6c

  研究机构称碳封存能力减退影响美国碳汇

  美国总统拜登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0%~52%,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部门采取行动。美国环境保护署表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环境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基础,目前,自然环境每年吸收10%~15%的排放,但不少气候和环保团体已经开始质疑这一数字的可靠性。

  近日,美国进步中心(CAP)发布报告指出,美国的自然环境面积正以每30秒一个足球场的惊人速度缩小,其碳封存能力不断减退。

  报告表示,如期实现到2030年前至少保护地球上30%的土地和海洋(“30×30”)的目标,确实会增强自然环境作为碳汇的能力。目前,美国每年的自然碳汇吸收量是750~800MMT CO2e(百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实现“30×30”后,预计美国的自然碳汇能力每年将增加215MMTCO2e。如果放任自然环境缩减,预计美国将在未来10年内再减少1530万英亩的自然环境,释放超过1400MMTCO2e,这相当于在2030年前持续运营30座燃煤电厂。

  报告指出,减缓自然面积缩减的速度、修复森林,并恢复生态适宜的火灾模式,都有显著的气候效益,可以通过这3方面措施来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第一,减缓由郊区扩张、油气井和管道造成的自然区域破坏,可以避免高达60%的排放。理论上,到2030年,仅实现上述目标的一半(30%),那些由于自然环境面积缩减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便可减少50MMTCO2e。第二,恢复由人类活动(如伐木、采矿和灭火等)破坏的土地。在未来10年,仅在30%的这些土地上进行重新造林,到2030年,每年能额外封存100MMTCO2e。第三,在1500万英亩的森林恢复生态适宜的火灾模式,到2030年,可减少30MMTCO2e的排放。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