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脊髓损伤致瘫6天后即恢复下肢运动

无线“大脑—脊柱接口”元件人体研究已获批

2016-11-10 科技日报 张梦然
【字体:

语音播报

  英国《自然》期刊11月9日发表了一项神经科学重要成果,国际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最新研发的装置——可植入体内的无线“大脑—脊柱接口”,实验中,它成功地让猴子在发生脊髓损伤后最短仅用6天就恢复了瘫痪下肢的运动能力。该装置采用的元件已获批可用于人体研究,标志着用该方法治疗人类半身不遂往临床测试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过往研究显示,参与规划并执行运动的脑区所破译的信号,如果能有效使用,则有可能控制机械臂或假手的运动,此前案例还显示其可以控制病人瘫痪的手。但是,下肢的情况并不在此列,因为用这种方法恢复行走过程中复杂的腿肌激活模式和协调性,一直以来都没有获得成功。

  此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格雷古瓦·库尔蒂纳团队,联合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大脑—脊柱接口”。该装置可以破译来自控制腿部运动的运动皮质区信号,从而刺激在脊髓下部“热点”植入的电极,正是这些“热点”负责调节腿肌的屈伸。

  实验中,研究团队在两只因局部脊髓损伤而导致一条腿瘫痪的猕猴身上进行了测试。一只在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情况下,于伤后6天就恢复了瘫痪下肢的部分运动能力;另一只经过两个星期也恢复到相同水平。

  在《自然》论文随附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德鲁·杰克森表示,考虑到近年来其它神经接口在猴子到人之间的快速转化,现在有理由推测,在2020年之前,人类将能够看到一个“大脑—脊髓界面”的首次临床展示。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