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重要信息

大学,本就是可以晾晒灵魂的殿堂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
邓勇

2014-12-26
【字体:

语音播报

同志们:

  刚才,宣布了院党组关于我不再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并由董军社同志接替工作的决定,我完全拥护和认同。在近期的科学院这次“巡视整改”中,我属于需要调整的、岗位任职时间超过三届及12年以上的3名直属单位党政负责人之一;感谢组织上,终于让我卸下了这副14年的担子。文龙同志的讲话,对我在校十几年的工作进行了评价,我衷心感谢院党组的支持和肯定。

  在这里,我更要衷心感谢在学校一起工作和战斗的所有同志们。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并国科大的所有教职员工,正是你们,始终给予了我坚定不移的鼎力支持和真诚帮助!

  在2000年9月25日,正式宣布了院党组任命我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到今天恰好十四年又3个月,却弹指一挥间。还记得当年的学校,105位教师和196位职工的人员队伍、连抗震棚在内不足4万平米的建筑面积、不到4000万的年度预算,还有900余名研究生及300余门课程的一年级培训职能;总之,一个长期坚守在玉泉路95亩校园的研究生院。

  正是院党组的战略决策和持之以恒的大力支持,也是原研究生院、原管理干部学院基础上越来越壮大发展的全体教职员工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今天,我们拥有了900余名的校部教职员工并分布研究所的1000余名岗位教授和1.2万名指导教师的雄厚队伍、65万平米建筑面积和约5000亩土地的4个校区、7000余名博士硕士一年级集中教学并4.3万名全日制的在读研究生,预计校部(不含各研究所教育投入)2015年预算将突破16个亿。这样的进步和发展,令我欣慰,更令我与咱们这个学校的难舍难分。

  我在校工作这十四年间,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本的原因有两条。一个是,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整个科学院进入了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也不例外;另一个是,全校教职员工以及研究所涉及教育工作的所有同志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并经过千辛万苦,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就我个人而言,只不过是有机会争取合格履行一个党委书记的职责,以及在关键岗位发挥了一些应有的作用,仅此而已。一句话,咱们国科大今天蓬蓬勃勃的大好局面,是学校并科学院相关所有同志们一起努力奋斗、共同顽强拼搏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一直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中科院在1951年引领了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在全国录取的首批共计275名研究生中,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录取了95名;并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科院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力军,这也成为了我们学校成立之前的珍贵背景遗产。此后诞生了咱们学校,我们也曾把至今的办学办校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科院成立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持续到2000年的历史。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到2012年,将全院各所研究生教育整合纳入并更名的新研究生院历史。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秋进入的国科大时代。在今天,我们尤其不应该忘记,从1978年到2000年,在王玉民、张培华、颜基义以及更早时期其他学校领导人的带领下,全校教职员工坚守住了这22年的艰难岁月,才有了我们后来的薪火相传。

  我不会忘记,2001年院党组给新研究生院制订了“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路甬祥同志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线”的定位,白春礼同志提出了“把研究生院办成一所大学校”的要求,以及时任院人教局长余翔林同志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提出的具体方案。我们在新研究生院时代的12个冬春寒暑,走过了艰难曲折、经历了风风雨雨、闯过了重重坎坷,初步建成了一所涵盖全院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的新研究生院,并在贯彻中科院“科教融合”战略中,为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奠定了起步的基石。

  我不会忘记,在新研究生院之初,有了成思危、郑必坚、徐冠华、陈竺、陈佳洱、朱道本、秦大河、栾恩杰、奚国华等著名专家学者,担纲各学院院长,迅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并还有童秉纲、陈希儒、石耀霖、陈霖院士,以及彭家贵、马晖扬、黄明宝、周慧兰、姚启智、涂国防、周济中、李伯聪、张亦政、黄钧等新研究生院的第一代院系负责人,他们忘我付出、夜以继日、尽职尽责,肩负起了教学实施和院系建设的重任。也还有,先后调离学校或已退休的领导班子成员孙建国、赵震生、高文、马扬、隋红建、苗建明、远泽清、张泉、杜澄、吕晓澎等同志,我们曾经一起形成了一个亲密无间、充满活力、敢于进取的战斗集体。

  我不会忘记,在院党组高瞻远瞩的决策支持下,学校党委2002年11月提出的“建设一个有规模、有形象、有当量的主体校区”,正在成为现实。历经了漫长的12年,并前后有孙勤、马石庄、王艳芬的三任分管落实,还有目前可查询到的围绕新校区建设超过300个有纪要或记录的正式会议,相关更还有浩如烟海并费尽移山心力的工作落实,征地、补偿、环评、地勘的繁杂手续,民宅拆迁、单位搬迁、坟地移迁的艰巨难题,规划审批、项目设计、招标管理、施工组织、现场监理的繁重任务。等到明年8月,一个能够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相匹配的雁栖湖校区,将全面启用运行。与此同时,学校基建队伍的所有同志们,付出了十年磨砺、百倍艰难、千般坚韧、万分辛劳;更不容易的是,对于一个科学院建院65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近30亿的建设工程,我们有望争取做到“大楼盖起、干部不倒”的庄严承诺。

  我更不会忘记,在我们一路走来的十四年间,不幸倒下了的同伴同事们,他们那些平凡但感人至深的事迹和情操,令人终生难忘。他们之中,有一生淡泊名利,最后一次病危住院仍习惯于一名普通教师身份,自己填写了“陈希儒,男,72岁,退休教师”的这位平凡可贵老院士;有一辈子奉献学校,视学生为亲骨肉,不畏艰难、爱憎分明、敢于担当,在癌症扩散疼痛煎熬中最后留下一句话“书记,我真想再回学校看一眼”的孙勤副院长;有一腔热血走完人生,临终时还把退休后自己社会办学所得的百万遗产巨资,全部捐献给了学校的金新德教授。更还有,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的聂丹、冯德全、潘辛平、胡新和、王可心等英年早逝的同志们。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永远和学校同辉,永远与我们同行。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一起走过了新研究生院从2001年开始的完完整整十二年,不仅经历了艰难困苦,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建设发展成就;并在近几年来,又按照院党组及白春礼院长“打造科教航空母舰”的新要求,使得学校顺利地驶入了快车道,我们在2012年实现了更名“大学”,在2013年实现了纳入国家教育财政预算渠道,在2014年又实现了首届招收332名优质本科生。

  立足现在,今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换届,丁仲礼同志担任了校长,以及增加了董军社同志担任常务副书记,增加了席南华、高鸿钧、郭正堂三位院士担任副校长。坦而言之,院党组对国科大的高度重视和特殊支持,使得这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不仅看起来在全国高校中“独占鳌头”,而且更是学校攻坚“科教融合”战略制高点、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战略目标的坚强保证。

  展望未来,我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在此,也对未来工作留下几项不尽成熟的建议。国科大的办学办校方向,“统起来不容易,别轻易散了”;雁栖湖校区土地宽阔,“校所共建才会有更大作为,最好别停下来”;教育的以人为本、办校的服务研究所,“两段式培养虽有特色优势,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教学实施为立校之本,“直属队伍是看家的保障力量,千万别垮了”;把握机遇并争创卓越,“科教融合是大方向,应坚定不移”!

  同志们,由一个人主持一所学校党政工作十四年,确实太久了。近年来也总会有人问起我,“为什么甘心一直窝在这所学校?”其实很简单,一旦认识到科学院在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作用贡献的不可替代,又看到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仍还是科学院的短板,并感觉到我能够在学校有所作为,岂能不为!这就是自己心中最朴素的理由答案,也就不是“窝”在了学校,而是快乐充实坚定地站在了这块土地上。并且,我曾在自己母校清华接受的教诲是“听话、出活”,也就是听组织的话、踏踏实实地工作,我愿意身体力行地一直这样做。

  在我主持学校党政工作的十四年间,一直得到了全校教职员工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感念不忘。时值今日的离开,我没有任何遗憾。至于我工作中的不足或缺点,以及在一些具体问题处理上对个别同志的亏欠或得罪,希望得到同志们的谅解;并相信继任的后来者,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周到、更完善。

  我是一个有着许多缺点毛病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故人遗训。渡过了大半辈子的光阴,自己已有着一定的人生经验积累,也经历了一些人生教训和遗憾。在学校工作的这十四年间,我自己也在继续不断地学习进步和锻炼提高,也有很多思考和收获。在此临别之际,我愿意将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些感悟和体会,进行归纳及留下来,并希望能够与同志们继续共勉,八个字,“忠诚、磊落、坚韧、担当”。

  过去的十四年,我们一起检验了忠诚——忠诚于祖国人民、忠实于科学真理、忠贞于理想信念、忠守于事业追求、忠厚于亲情友情……大学,本就是可以晾晒灵魂的殿堂;忠诚,在当今并不需要流血牺牲来检验。需要的,仅仅只是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的必要境界;我相信,国科大应该支持和鼓励每一个人的发展进步,但永远不会成为个人追逐名利、谋求己欲的自私天堂。

  过去的十四年,我们一起共享了磊落——对组织坦荡律己、对领导不卑不亢、对同事友善尊重、对朋友仗义厚道、办事情公道正派……我们,本是同路同道的伙伴同事;磊落,应该成为我们职业生涯的朴素品格。在过去,我一直想要做到“对每一个人都好”,更坚守着“一切要服从于学校大局”的底线;在将来,无论我走到了天涯海角,都会回忆起这些磊落的岁月,更愿意保留着跟同志们的这份珍贵情谊。

  过去的十四年,我们一起实践了坚韧——快乐于艰难困苦、淡泊于功名利禄、荣誉于百折不饶、高尚于个人得失、自信于愚公移山……时代,已不再是雪山草地、枪林弹雨;坚韧,却永远是克难制胜的不朽精神。这些天,偶然看到电视节目里又重温那渣滓洞《狱中八条》,烈士们遗言的“不要理想主义……”,让我倍觉感慨——我们国科大的建设发展,最终还要靠国科大自己人的坚韧奋斗和不懈努力!

  过去的十四年,我们一起付出了担当——放得下自我、豁得出肩膀,必要时敢于挺身而出;看得明大局、分得出轻重,复杂时懂得利弊进退……担当,我赞赏俄罗斯民族抵抗法西斯时那份“焦土撤退”的血性和理性,更崇拜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就义高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以身报国。年少时,电影《创业》里的一段台词,“一个国家要有骨气、一支军队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燃起了我今生的一辈子激情。

  同志们,国科大在当今中国高校中独树一帜,有着科教结合乃至科教融合的先天优势,完全符合“当代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必然规律。还有,国科大汇集着中国科学院这份得天独厚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凝聚了全院几代科学家、几辈人的宝贵积累和贡献,并在几十年来一直承载着党和国家对科学院人才培养贡献的殷切期望,国科大注定是要走向明日的辉煌。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中科院视察指导工作,在调研考察中也走进了我们校园,亲切接见师生,并留下了《年轻人要脚踏实地》的即兴演讲。国科大有幸,成为了总书记上任之后第一个视察的校园;这份《年轻人要脚踏实地》,也更是我们国科大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全校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个大学的生命力,在根本上是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成就。从丁仲礼校长率领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集体,我欣喜地看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大学根本理念,在实践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也看到了攻坚“科教融合”的突破性进展。我相信,在院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国科大的团结奋进、只争朝夕,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美好的灿烂辉煌。

  最后,我要祝愿咱们的国科大,在丁仲礼校长和新一届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取得更大的成绩,创造更多的辉煌!

  我也要借此机会,对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和教职员工全体同志们,在我担任学校党政负责人期间的诚挚合作和倾力支持,再一次表示我的衷心感谢!

  谢谢同志们!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