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石鲷鱼类保护有了新依据

2024-11-07 科技日报 宋迎迎
【字体:

语音播报

海洋深水鱼类岩礁生境生态系统构想图。 肖永双制图

11月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军团队在深水岩礁生境鱼类的适生区变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将对深水岩礁生境石鲷属鱼类物种适生区分布产生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海洋生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环境研究》。

石鲷鱼类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三大适生区,分别位于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处、南非海域及莫桑比克海峡、南美洲西海岸。李军团队以生活在深度20米及以下区域的恋礁性石鲷属鱼类为研究对象,运用物种分布模型和生态位评估模型,对7种石鲷属鱼类在末次冰期、当前以及未来预测情境下的适生区分布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其分布质心(即物种分布区的几何中心)的迁移变化。团队还综合分析了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全球气候变化对石鲷属鱼类适生区分布可能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与末次冰期相比,当前环境条件下南非海域及莫桑比克海峡呈狭域分布的岬石鲷、罗氏石鲷和皮氏石鲷适生区发生了显著收缩,收缩比例高达5.7%—39.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永双介绍。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未来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模式下,全球范围内呈广域分布的条石鲷、斑石鲷、眼带石鲷适生区波动较小,且其分布质心转移距离短,并未发生显著极向迁移,这表明深水底栖鱼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

此外,生态位叠加评估结果显示,位于南非海域及莫桑比克海峡的岬石鲷与罗氏石鲷生态位重叠度高达71.5%,生态位重叠面积约为12.8万平方千米,这表明狭域种间生态竞争激烈。研究还发现,在全球呈广域分布的条石鲷、斑石鲷适生区,与其他石鲷鱼类适生区分布的重叠率高达86.43%,且条石鲷与斑石鲷在印太区域存在强烈的种间生态位竞争,生态位重叠面积约为312万平方千米。通过研究这些鱼类生态位叠加情况,能更好了解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保护这些鱼类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4-11-07 第06版)

打印 责任编辑:闫文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