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测量与传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中李传锋、许金时、刘曌地等人首次提出并实验实现了量子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通过重构双光子横向空间波函数,观测了位置纠缠光子对在自由空间传播时振幅关联和相位关联的动力学演化。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光场相位分布的测量是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在自适应光学中,可用于校正像差的影响。研究团队在经典波前传感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研究基于光子玻姆轨迹实验装置的弱测量波前传感、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提出并数值模拟基于弱测量波前传感的纠缠光子波前重构等。
经典光学中,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相位测量方法。它使用微透镜阵列,将光场在局部空间的传播方向转换为聚焦光斑的位移,从而测量得到光场相位梯度的分布,并重构出相位。其空间分辨率由透镜尺寸决定。
研究团队受此启发,提出并实现了量子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观测到位置纠缠光子对空间波函数的动力学演化。双光子射入透镜阵列后,研究人员在其后焦面探测双光子的联合空间概率分布,通过对单个微透镜孔径内所有点的条件概率分布求和并利用梯度算法重构出相位,结合强度分布即可得到双光子空间波函数。研究人员测量了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光子对在自由空间不同演化时间的空间波函数,观测到双光子在自由空间传播过程中振幅关联逐渐变弱,而相位关联逐渐变强的过程。研究人员还测量了双光子在动量空间使用空间光调制器加载双曲抛物面相位后的波函数。
该方法作为量子自适应光学这一全新领域的关键技术,未来可应用于量子通信、天文观测和多光子相互作用的检验中。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3.033602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