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青年报】驯化10万年,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演化史

2024-05-24 中国青年报 张渺
【字体:

语音播报

长江下游地区三万年以来水稻由野生到驯化演化的概念模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个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过程跨越了十万年。该成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于5月2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以及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水稻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类采集利用?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是怎样的?长期以来,这些都是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水稻起源,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先后有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阿萨姆和云南起源说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河姆渡遗址、上山遗址以及长江中下游许多遗址水稻考古证据的发现,国际学术界才开始认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但能否在长江流域末次盛冰期2.6万年以来找到可以长期保存且能够区分野生-驯化水稻的鉴定指标,能否揭示人类从采集到驯化野生稻的过程和可能的机制,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在最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科研团队发现,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经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为后来的水稻利用、驯化提供了条件;大约在24000年前,气候开始进入寒冷的盛冰期,促使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稻,表明人类为适应寒冷的气候变化,探索新的食物来源;大约13000年前,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对野生稻进行驯化前的栽培,开启了稻作农业起源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大约11000年前,驯化水稻植硅体比例迅速增加并达到驯化阈值,标志着东亚稻作农业的起源。此项研究表明,东亚稻作农业与西亚两河流域麦作农业的起源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世界农业起源格局的理解。

“当前沿科学与中华文明相结合时,中华文明就能焕发新春。正是因为我们充分发挥了地质与考古相结合的优势,才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最前沿的高精度光释光测年、植硅体分析等技术手段,揭示上山遗址的古环境变化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底青云说。

浙江上山文化遗址10万年以来从野生稻分布到最终驯化的连续证据,揭示了水稻与气候、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漫长的水稻驯化过程。研究成果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创新性的发现,是对人类与水稻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贡献,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以及上山文化的重要性有着深远影响。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