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新华社】6300余株极端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落户”甘肃

2024-05-17 新华社 张文静
【字体:

语音播报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经过多年努力,该院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从各类极端环境中收集6300余株微生物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将有力推动我国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刘光琇介绍,我国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起步较晚,资源分布状况不明晰,研究不够深入,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极端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面临着减少现状,保护和挖掘极端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意义重大。对此,研究人员于2019年开始建设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研究人员从我国各类极端环境如冰川、冻土、沙漠、盐湖收集微生物种质资源,截至目前,库存菌株总数达6300余株,按功能分为抗氧化微生物、产抗菌物质微生物、耐辐射微生物、固沙微生物等,其中还包括了搭载到中国空间站并完成舱外暴露实验返回地面的极端环境微生物菌株。

据介绍,为了适应低温、高温、高盐、高压、强辐射等恶劣生存条件,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特征,是研究生命起源的理想生物。它们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特殊功能,在医药、食品、农业、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对这些珍贵菌株进行分类研究。

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威研究员告诉记者,极端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与国内外20多个科研团队共享了菌株资源,在活性天然产物研究、低温酶分离、中药材生态种植、污染水体修复、原油降解复合菌剂研发、土壤改良等研究方向开展了合作研究。“资源库的服务功能初见成效,在推动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和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