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在血管中逆流而上的小小机器人

2023-12-13 中国科学报 刁雯蕙
【字体:

语音播报

在血管中逆流而上的机器人。科研团队供图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尚万峰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针对血管等流体环境下微型医疗机器人逆流游动难、控制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了无束缚微型机器人独特软膜胶囊结构及其挂壁旋进的控制策略,为微型磁性机器人在实际血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约80%的CVD死亡是由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引起的。为了实现微创CVD治疗的最终目标,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用于血管的磁性无束缚机器人。但由于血液流动性,血管中无绳系、无束缚的微型机器人承受着巨大阻力,很难在自由状态下保持静止,更难实现逆流而上的定点给药控制。

为减少无线机器人在血管中所受流体阻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流线型结构设计和更易于临床应用的贴壁运动策略。相较于传统机器人,结合椭圆弧线和抛物线设计的机器人所受流体阻力减少了约58.5%。贴壁的运动模式使机器人可在流体阻力较低的管壁处前进,相较于管中央前进的经典方式,流体阻力进一步减少约30.7%。

旋转匀强磁场驱动模式受到截止频率限制,无法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实现机器人的高速逆流运动,因而限制了此类磁驱机器人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

对此,研究团队建立了贴壁旋转磁驱策略,通过匀速旋转梯度磁场在流线机器人表面产生的高效磁旋“拖拽”力克服流体阻力,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均匀的滑动摩擦力,从而控制无线机器人在管中匀速前进,解决了传统梯度磁场驱动机器人时出现的运动卡顿、不稳定等问题,达到约143毫米每秒的相对逆流速度。

为探究新方法的临床潜力,研究人员在猪血管中进行了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测试。研究人员通过将一段130毫米的猪腹主动脉与蠕动泵连接,模拟了2700立方毫米每秒的血流环境,机器人成功在26秒内通过血管,充分验证了机器人在真实血管中的逆流运动能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9/TRO.2023.3249569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3-12-13 第3版 领域)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