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该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日前启动试运行。装置采用电磁抛射方式在地面模拟微重力、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模式,为空间科学实验提供有效的地面验证机会。
“充分有效的地面验证,是空间科学实验在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电磁技术室副研究员张永康说,地基研究能够大幅缩短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升空间实验成功率,是天基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
此装置采用电磁抛射的方式在地面构建微重力实验环境,即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将实验舱垂直加速到预定速度后释放,实验舱在上抛和下落阶段为科学载荷提供微重力环境。目前,该装置可以维持的微重力时间达4秒、微重力达10μg(十万分之一重力加速度)、过载加速度不超过5g(5个重力加速度)、实验间隔不超过10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单程落塔、抛物线飞机等相比,该装置在实验效率、实验载荷力学强度要求、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张永康解释,在实验效率方面,传统单程落塔平均每天仅可以做2—3次实验,抛物线飞机每次可以飞行30架次以上,但实验准备周期2—3个月,而此新装置每天可以开展近百次实验,准备时间仅需1—2天,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效率。
在实验载荷强度要求方面,传统单程落塔在降落回收阶段,实验舱和实验载荷要承受20g(20个重力加速度)左右的冲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常规科学仪器的使用。在此装置中,实验舱的回收加速度都可控制在3g(3个重力加速度)左右,大部分常规科学仪器都可以用于实验。
在运行成本方面,此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千瓦时左右,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张永康说:“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还有效解决了探空火箭、失重飞机、落塔等传统地基微重力设施存在的实验成本高、准备时间长、过载较大等缺点。”
据悉,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正在规划建设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力争为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研究平台,并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提供相关技术验证条件。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23-07-21 11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