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报告在2023中关村论坛基础科学、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组织院内外100余位科研人员历时4年撰写完成。陈发虎在论坛上指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总体趋好,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有限,生态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报告显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可追溯至约20万年前,早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有限。1961年以来,高原气候变暖加速,达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的两倍,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南部与东部降水减少、西北部增加的特征;高原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向好,环境质量优良,但局地仍存在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冻土退缩等问题。高原人类活动强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缘河谷地区和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弱,并且自2010年以来,影响程度增速放缓,年均增长速率由0.84%下降至0.70%;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逐步增强,对稳定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生态环境:放牧活动强度降低,对草地的影响减弱,耕地利用强度提高,对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工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控;旅游业支撑作用提升,但局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重大交通工程快速推进,对工程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跨境污染物影响持续增加;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报告构建了包括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在内的十三大类150余项指标的评估体系,系统评估了近40年来高原农牧、旅游、工矿开发、城镇建设、重大工程及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变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陈发虎指出,这项评估是一次从人类活动演化过程与多维度视角,运用科学工程模式,全方位阐释高原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有益尝试,其中人类活动溯源等多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后续,报告将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现在的评估结论主要是基于当前的认识,评估中发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增速趋缓,未来这种趋势是否持续、什么时期能达到峰值,限于目前的数据和认知水平,仍拿不出可靠结论。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活动形式会更加多样,其影响也会不同以往;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未来人类活动会如何影响环境有待深入研究。因此,类似的评估可形成规律性研究,未来可再次开展。”陈发虎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