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2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获悉,该所单碳酶催化研究组首次开发出工程化P450硝化酶,成功实现了不饱和烃的直接硝化,进而通过晶体学研究和自由基捕获与控制实验,揭示了直接硝化反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硝基化合物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中间体,在医药、农药、炸药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目前工业硝化具有产物选择性差、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反应条件苛刻等多种缺陷。而自然界已知的硝化酶仅有N-加氧酶、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且普遍存在催化效率低、底物谱窄和产物区域选择性差等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生物硝化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青岛能源所单碳酶催化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双功能小分子(DFSM)协同P450酶催化概念,成功构建了人工P450过加氧酶催化体系,实现了气态烷烃分子的选择羟化、苯乙烯的高度R—对映选择性环氧化、碳—氢键区域和立体多样性选择羟化。此外,该研究组利用酶化学机制指导的蛋白质工程策略,成功开发出双功能分子协同P450催化的过氧化物酶新功能。
研究人员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运用酶工程技术,通过在氧化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引入空间位阻效应,阻止底物靠近活性中心发生过加氧反应,强化其过氧化物酶功能,首次开发出工程化P450硝化酶,成功实现了不饱和烃的直接硝化。通过叠加底物口袋关键位点突变,使底物谱范围覆盖19个芳香化合物和9个末端芳基烯烃化合物,获得了迄今为止催化效率最高、底物范围最广的人工P450硝化酶。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3-02-09 第06版 生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