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多样性衰退或为恐龙灭绝重要诱因

2022-09-27 科技日报 陆成宽
【字体:

语音播报

  恐龙是最为公众熟知的一类古生物。自2.35亿年前在晚三叠世出现以来,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长达1.7亿年。一直以来,恐龙为何灭绝都是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恐龙灭绝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距今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研究人员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恐龙多样性的降低或是导致恐龙灭绝的重要诱因。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找寻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

  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各种假说,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恐龙灭绝是地外因素导致的,如小行星撞击假说;也有观点认为恐龙灭绝是地内因素导致的,如印度德干火山爆发假说等。无论是何种说法,这些假说大都与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

  研究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空记录,是解答恐龙灭绝之谜的关键。“陆相地层记录的不完整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给这一问题的解答带来了困难。”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王强说。

  陕西山阳盆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研究晚白垩世—古新世恐龙灭绝之谜的陆相盆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大学教授薛祥煦领衔一批地学前辈们在秦岭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晚白垩世恐龙骨骼、恐龙蛋、古新世哺乳动物的化石,并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的陆相地层框架,为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研究人员对陕西山阳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古生物学、磁性地层学、旋回地层学研究,为解开恐龙灭绝之谜提供了新视角。

  恐龙蛋作为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同时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很好地反映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晚白垩世山阳组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这些恐龙蛋按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瑶屯巨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坪岭叠层蛋,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恐龙。

  “这些恐龙蛋的类型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此外,该盆地内还出土了少量的暴龙类和蜥脚类骨骼化石。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王强解释道。

  同时,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6638万年前。这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距今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结合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该研究认为,晚白垩世的恐龙多样性在全球性持续降低。

  “这项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王强说,“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该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发生了降低。恐龙多样性的衰退导致其无法从由德干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存续,最终走向了灭绝。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2-09-27 08版)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