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与江西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在《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上发表了一个鼠李科植物新种。研究人员为该新种拟定中文名“旱谷蛇藤”,以表示该物种分布在横断山区基部的金沙江干旱河谷区域,同时又拟定拉丁名“Colubrina Zhaoguangii”,以此纪念和致敬已故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刘照光。
2021年8月,成都生物所博士胡君带领考察队在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金沙江干暖河谷进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其间采集到1个鼠李科物种,无法对应到现有的鼠李科植物类群,经请教江西农业大学博士阳亿,并通过查阅文献和标本,对比国内外的鼠李科物种,确认其为鼠李科蛇藤属植物新种。研究人员根据花果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证据讨论了旱谷蛇藤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并根据旱谷蛇藤的分布范围、植株数量和受干扰程度评估了该物种的受威胁情况。
蛇藤属植物全球共有约38个物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大洋洲、太平洋岛屿、非洲、美国南部及拉丁美洲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我国分布有两个种,分别为蛇藤和毛蛇藤,前者分布于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区的沿海地带,后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澜沧江、红河等流域。在横断山区基部金沙江流域干暖河谷中发现的旱谷蛇藤是中国分布的第三个蛇藤属物种。
与蛇藤和毛蛇藤相比,旱谷蛇藤呈矮小的灌木状态,枝条顶端常特化成刺状,叶片小型,顶端凹缺,易于识别。在形态上,旱谷蛇藤与马达加斯加特有的马达加斯加蛇藤和墨西哥西北部的绿蛇藤非常相似,但旱谷蛇藤的叶片上具有微小的白色泡泡状鳞片,与两个近缘种明显不同。
此外,研究人员根据旱谷蛇藤的分布范围、植株数量和受干扰程度,结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标准,建议将旱谷蛇藤评估为易危物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20964129.2022.2105750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