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汪江波摄
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3星。该星发射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01星、02星组网运行。
高分三号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禹卫东告诉记者,03星主载荷为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最高分辨率1米,最大成像幅宽650km,具备单极化、双极化和全极化能力,成像工作模式可以扩展到20种,为国际上综合性能最高的C波段SAR卫星。
高分三号01星于2016年8月10日成功发射,为我国首颗C频段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02星于2021年11月23日发射。两星目前在轨稳定运行。03星的顺利入轨,标志着我国首个高分微波遥感星座初步建成,全天时、全天候对地微波成像能力初具规模。
高分三号卫星组网运行后,全球观测的最大重访周期从84小时缩短至12小时,平均重访周期从12小时缩短至4.8小时,将全面提升我国多极化SAR卫星数据的业务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满足海洋、减灾、水利、气象等多行业用户对微波遥感数据高时间分辨率和应用模式拓展的迫切需求。
高分三号星座SAR载荷由中科院空天院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团队负责系统总体,历经10余年完成了三颗星SAR载荷的研制任务,实现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综合性能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
禹卫东介绍,03星SAR载荷新增了3种试验模式,其中高分宽幅模式实现5米分辨率、120公里成像幅宽,提升了SAR成像的品质因数,可实现对更大范围陆海地表的精细观测;动目标检测和洋流测量模式可以实现高精度运动目标检测和海洋流场测量,进一步扩展了卫星的应用能力。同时,SAR载荷单圈工作时长由30分钟增加到100分钟,可实现全球海域长时间连续监测。
国家航天局负责高分三号03星工程组织实施管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抓总研制,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发射场及测控系统组织实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组成单位按各自分工负责地面系统建设和运行,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用户部门负责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4次发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