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普

——政协委员畅谈“科普观”

2022-03-10 科技日报 符晓波
【字体:

语音播报

  “科学普及程度,已成为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高鸿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牢牢把握“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理念,补足科普短板,铸牢科普之翼,站在时代高度定位科普工作,制定实施“大科普战略”。

  高鸿钧进一步解释,所谓“大科普战略”要明确科普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定位。同时,将科普指标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切实做到科创和科普两手抓,两手硬。

  “我们希望通过‘大科普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与制度优势,形成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全媒体传播的共抓、共建、共享大格局和大合力,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科普作品专业化、科普形式时代化、科普对象大众化、科普活动基层化,形成全民讲科学的良好习惯和社会氛围。”

  这一提法令广大科普工作者有所期待。从事科普多年的知乎天文学话题优秀答主、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创始人刘博洋说,“把科普工作和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科学普及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有助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好弘扬。”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紧密相连

  近年来,国内各地举办的互动式科普活动吸引上千万中小学生参加;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双创”大军;各类医学、生活知识普及使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普遍提升。我国科普事业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全国两会期间,“断指铁人”王尚典、纺织女工王晓菲等不少基层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各自岗位的创新故事,感动众人的同时也向全社会揭示,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体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结合过去一年的调研情况,高鸿钧说,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者同等重要。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对“两翼”同等重要认识不足、科普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全民科学素质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内力’,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国家,必须补足科普短板。”

  锻造科普长板,铸牢科普之翼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科普法的国家。高鸿钧认为,科普工作者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一定水准的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国家高水平科学家团队和雄厚科技资源都应将科普工作作为自身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昌德表示,我国科普法明确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其中教育和科技系统要肩负起科普重任。

  科技创新聚焦科技前沿,科学普及着眼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走上科普之路,但多数都是兴趣使然,自掏腰包、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科普,鲜有体制机制的支持,也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关于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的提案》中提到,目前知识普及领域还存在优质知识文化内容传播工作缺少统筹、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等情况。

  对此,高鸿钧建议,可充分利用高水平科学家团队和雄厚科技资源优势,例如大学、科研机构等科技平台应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调动各级科协及学会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另一方面也要把科普主战场放在基层,激励广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创作高质量科普作品,以短视频、曲艺、小品、脱口秀等大众触手可及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与文化下乡和社区文体活动相结合,大范围传播科学知识,将科普工作做到田间地头。

  “科普不仅要让专家觉得懂行,也要让年轻人觉得好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说,科普不仅传播科学知识,也传播科学精神,“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做科普,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而且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科普工作也有助于科研,科普过程中的科学规划和思考价值绝非几篇论文能够相比。”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2-03-10 02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