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科学考古揭秘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

2022-01-20 科技日报 吴长锋
【字体:

语音播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玉璋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合作,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部分石制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残留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植物种属来源和损伤特征分析,首次获取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磨盘磨棒向杵臼组合工具转变的直接证据。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考古断代学》上。

  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距今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不规则的石质研磨工具,并在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阶段发展到顶峰,形成形态规整、制作精良的磨盘磨棒组合工具。然而,在进入距今7000年后的仰韶文化阶段后,该类工具却快速消失。有研究认为,随着农作物在人类食谱结构中比重的迅速上升,杵臼类具有更高效率的脱壳工具逐渐取代磨盘磨棒成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的主要食物加工工具。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上述食物加工方式转变的发生。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的代表性遗址。考古发掘人员在该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同时发现了磨盘磨棒与杵臼两类石质加工工具。研究人员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该遗址出土的6件石器表面古代淀粉粒残留物进行了提取,发现了来自小麦族、水稻、薏苡、莲藕、豇豆属等不同植物种属的古代淀粉粒。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淀粉粒种类及损伤特征皆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制作简单粗糙的石质磨盘已不具有研磨功能,且加工对象也较为单一。而杵臼类组合工具则同时具有砸击和研磨两种功能,其加工对象更为多样。最为重要的是,农作物水稻的淀粉粒仅发现于杵臼样品表面。这一发现为距今7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杵臼类工具,由于其更高的脱壳效率,逐渐取代磨盘磨棒成为专门的农作物加工工具提供了直接证据,对研究我国史前先民食物加工工具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2-01-20 02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