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实验室里过大年

2021-02-18 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 卜叶 秦志伟 李晨阳 倪思洁 王之康 韩扬眉
【字体:

语音播报

  编者按

  赶年场、办年货、添新衣、过大年……这些,都不是他们打开春节的方式。这个春节,当大多数人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时,很多科研人员又蹲守实验室了。

  2021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若干实验室,寻找恪尽职守、严谨治学的鲜活故事,记录坚守岗位、潜心研究的动人场景。

金章东(右)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

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

董超逸正在做实验

谈起科研工作,何松林快乐而充满激情

张静昆正在查看水稻材料生长状况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站工作人员在工作

刚从鼠房走出的工作人员衣服已湿透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比平时更热闹”

  火树银花不夜天,古城西安,年味正浓。但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重),这里的工作“不打烊”。

  “我们这里过节与平时没什么两样,甚至还更热闹些。年轻人想利用整个假期,把以前没有做的工作系统地做起来。”该实验室主任金章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两天,他和团队连续投出3篇文章,期待能在未来几个月发表,给上一年的研究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大多数人热热闹闹过节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的办公室一切如旧,她还穿着平日里常穿的灰色上衣。“现在大家生活质量都提高了,平时的日子跟过年也差不多,所以就没有太多的过年意识。”她说。

  对过年“不用心”,周卫健和同事们是想把“心”更多地用在科研上。“时间过得很快,一晃这一年就过去了,大家都在忙着干活。”她说,“我们国重实验室也好、研究所也好,大家不能仅仅守摊子,还要考虑谋发展,布局一些大的工作。”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重始终坚持“如履薄冰,奋发图强”的黄土精神。“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怎么干?“我们想把实验室名字改成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该实验室创始人安芷生说,改革后将聚焦两大方面:在不同时间尺度亚洲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动力学方面,达到国际领先;基于对气候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如果能把这件事完成,那么未来几年,我相信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合作等方面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培养更多科研人才,让这面旗帜继续飘扬,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金章东说。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点亮不熄的能源之光

  2月11日除夕夜,超过400名外地学生和职工留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就地过年,共享年夜饭。

  “我在实验室做实验,把福牛玩偶留给其他同学吧。”董超逸匆忙吃完研究所食堂准备的年夜饭后,独自一人返回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催化国重)继续忙科研。幸运总是与努力同行,在饭后的抽奖环节,他中奖了。

  可董超逸舍不得放下实验去领奖,红彤彤的福牛玩偶迟迟等不到它的主人。他的回复让人动容不已——“要把新年祝福送到努力的同学手里”。

  董超逸是催化国重在读研究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今年李灿团队超过一半的外地学生和职工选择留所过年。

  “李老师对团队要求很高,团队成员也都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要求自己。为了交出满意的毕业答卷,我主动申请留下来,利用假期时间完善实验数据。”董超逸说。

  自2001年以来,李灿一直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研究,为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科学基础。面对2020年中国向全球宣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李灿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李灿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千吨级“液态阳光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等成功实现工业化示范,开拓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应用领域。同时,团队成员正努力发展更高活性的光催化剂、电催化剂,以实现太阳能分解水制绿氢和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

  尽管由于安全规定,春节期间部分实验停止,但他们还是会每天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实验数据等。“假期后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为了保证科研进度,春节期间也不能懈怠。”催化国重在读研究生王恩涛说出了一众团队成员的心声。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国家的“饭碗”坚守

  尽管家乡的疫情已缓解,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植物基因组学国重)博士生张静昆还是决定今年留在实验室过春节。

  张静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团队从事水稻基因组相关研究。就在腊月二十三,她参与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研究发表于《细胞》。该成果有望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强环境变化适应性。

  “这是一个全新领域。虽然我们已创制了一些改良性状的水稻材料,但要变成栽培品种种在大田里,还需要很多工作。”这是张静昆从2018年进入课题组就开始的研究。今年过年不回家,她有了更多时间开展下一步工作,比如给水稻材料浇水、到温室看看、读读文献,“还打算睡个整觉,自然醒的那种”。

  “今年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年,肯定会想家,不过跟大家在一起挺开心的。”张静昆笑着说,之前每次跟父母视频,她都说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这两天跟父母视频,“他们又问我是否回家,我说回不了了。他们说我们知道,就是问问”。

  在植物基因组学国重,像这样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留守实验室的师生不在少数,他们都有各自的打算。

  博士后贾美茹说,想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完善科研工作。博士生孙凯说,要赶快整理好水稻种子拿到南方种植,加速新一代水稻品种培养,同时找时间在北京转一转。博士新生曾鹏说,打算了解自己从事研究的前沿进展,列出研究提纲,为以后做好准备。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们心中有“大家”

  热热闹闹过大年,是该有的一番景象。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神经科学国重)显得异常安静,留守的人依然做着外人眼中看似枯燥的工作。他们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号召而选择留在实验室,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取得科研进展抢时间。

  “验证前期实验找到的神经元是否影响小鼠疼痛,争取早日摸清慢性疼痛疾病的作用机制。”这是神经科学国重副研究员窦艳侬坚守岗位的目的。

  博士李福宁则希望尽快解析出斑马鱼脑微观数据,为人工智能特别是类脑人工智能研究提供助力。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分子细胞技术平台副主管钱嵩林等人也选择坚守岗位,因为科研人员的实验离不开他们。“为了满足他们的实验需求,我们春节期间继续提供实验器材消毒灭菌服务,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实验动物平台的鼠房和猴房同样有着忙碌的身影,配料、饲喂、清洗……工作人员把小动物当作孩子一样照料。“我们鼠房共有35名工作人员,今年选择留下的有31人。”鼠房主管韩玲说。

  留守实验室过大年,他们无怨无悔。就像猴房主管王立娜所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家”,就是为人类认识大脑、开发大脑和防治神经系统疾病贡献力量。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殊之年的仪式感

  上联:自噬通路全清楚;下联:相变性质都完美;横批:科研顺利——“科味儿”浓浓的火红春联,环抱着一扇敞开的大门,门扉上贴着一个斗大的“发”字。

  “既是‘恭喜发财’,也是希望大家多多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大分子国重)博士三年级学生赵鑫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着她亲手写下的春联。

  赵鑫老家前段时间疫情很紧张。“我当然也想回家过春节,但我担心如果年后不能按时返京,就会耽误科研工作。”在大分子国重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约60%的学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今年有400多位师生在所里过年,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个“就地过年”的特殊春节,怎么让大家过得有归属感、有仪式感?研究所花了不少心思。

  早在春节前两三天,所里就举办了写春联、制作中国结等活动;除夕夜,食堂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自助年夜饭,还开展了线上KTV、寻宝活动等,在避免人群聚集的同时,让大家感受到了热热闹闹的年味。

  大年初四一大早,李桃、徐芬芬和郭高峰3位博士生就穿上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忙碌起来。“我们组里10名学生,有8名是在实验室里过的大年。”他们的导师、大分子国重研究员王立堃说,“能感觉到学生们都挺想家的,但大家还是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我会和他们在一起聊聊家常,这样的春节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我听学生们反馈,这个年过得不错。在这背后,有着研究所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默默努力和付出。”大分子国重研究员李栋说。尽管学生“过年不下火线”,他依然劝大家劳逸结合,好好放松一下,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一年。

  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 科研背后的坚实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里洁净如新、一切如常。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团队中的高级工程师谢静、岳雅慧,博士生何松林等与矿物岩石和化石为伴,一丝不苟地测试着从青藏高原上采回的岩石标本,处理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像,用特殊的方式庆祝新年。

  谢静是实验室的“老人”了,她主要负责运行电子探针实验室。由于科研需要,电子探针实验室经常需要24小时运转,加班对谢静来说是常事。年前她仍需坚守实验室,只能由家人帮忙准备年货,“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我特别感谢自己的家人不埋怨,支持我的工作”。

  隔壁是何松林所在的扫描电镜实验室。何松林是丁林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古高度和古环境。谈起做实验,何松林充满激情。在外人眼中“冰冷”孤独的实验室,恰恰是他最喜欢的地方。“科研任务紧张,我希望在放假期间赶赶进度。科研本身就要甘于坚持,耐得住寂寞。”

  岳雅慧主要负责等离子体质谱实验室的运行。“我们的工作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实验测试和准确的科学数据,以及不断创新实验技术方法。”她说。仪器维护、校准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遇到多人同时测试,更是连轴转甚至通宵工作。

  在丁林团队的实验室中,谢静、岳雅慧等是工程技术人员,更是科研团队背后坚实的力量。他们与科研人员一起,建立了完善的室内测试分析实验平台和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形成了以野外科考、流动台网和固定台站监测平台、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研究体系,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探秘青藏高原,也离不开他们在实验室的日夜坚守。前不久,丁林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丁林也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个人)称号,以表彰其率领团队扎根青藏高原,在大陆碰撞、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领域取得的系统创新成果。

  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 年味虽淡 科味正浓

  2月13日,大年初二。尽管外面年味正浓,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里依然是宁静严谨的科研氛围。

  赵一是“慧眼”卫星值班人员。对于和大家一起留在实验室过年这件事,他欣然接受。因为对他来说,盯住“慧眼”卫星正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慧眼’的值班任务简单来说就是3条,即监测载荷状态、监测爆发源信息、负责机会目标观测。”赵一说。

  自从2017年6月开展科学观测以来,“慧眼”卫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实验室楼道里有一面墙,满满当当贴着“慧眼”这些年的重要科学产出。

  “‘慧眼’卫星目前状态非常好。原来我们预期3年之内会有一次轨道维持,但从目前来看,各种探测器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所以‘慧眼’卫星以后还会继续在轨工作。”“慧眼”卫星地面系统负责人、“怀柔一号”(GECAM)科学应用系统负责人宋黎明说。

  与“慧眼”卫星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卫星监控室值班的,还有GECAM卫星的值班人员。

  “GECAM卫星是2020年12月10日发射升空的,在轨工作已经60多天,情况非常稳定,发现了一些不错的爆发源,也得到了一些不错的科学产出。”GECAM卫星有效载荷工作人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龚柯说。

  该实验室还有一些野外台站,那里的工作人员正值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

  在海拔5250米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站,工作人员冒雪送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新春祝福——“新年快乐,牛年大吉!”

  在海拔4300米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运行人员表达了他们朴素的新年愿望。众多朴素的愿望汇聚成一句话:“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扎西德勒!”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02-18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张芳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