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时事专题 > 玉树救灾:中科院在行动 >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玉树地震灾情遥感监测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9日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危急关头,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对地观测中心)第一时间紧急启动遥感应急响应机制,投身抗震救灾工作。

对地观测中心是一个整合创建不到3年的研究机构,然而在重大自然灾害遥感应急监测工作面前却已屡经考验:2008年1月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同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初澳大利亚山林大火,同年北方特大旱灾……对地观测中心都在第一时间快速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灾害监测“天眼”,为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在青海玉树地震面前,对地观测中心再次以雄厚的科技基础和崇高的使命感,在中科院党组的领导下,迅速投身到科技救灾的神圣工作中。

灾害发生后的24小时

4月14日上午8时30分,中科院党组对对地观测中心领导班子的届中考核开始,中心百余名科技与管理骨干齐聚中心西区二层会议室听取院领导的讲话及中心主任郭华东的述职报告。

10时30分会议结束之际,大家获知玉树地震的消息。灾情就是命令,经与国务院应急办有关同志协商并请示在场的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后,郭华东立即安排航空遥感协调办主任刘建明电话联系,命正在四川绵阳执行汶川地震生态环境恢复监测任务的航空遥感飞机B-4101立即执行玉树应急遥感监测任务。接着,郭华东召开中心班子和相关人员会议,玉树地震灾情遥感应急监测工作随即迅速展开:Landsat-5、Spot-5等灾前卫星数据开始紧急生产;携带高分辨率光学相机的航空遥感飞机从绵阳机场起飞奔赴玉树灾区;航空遥感中心科技人员携带计算机工作站驰援绵阳;空间数据中心科技人员紧急飞往成都准备海量航空数据的传输工作。

15时30分,B-4101飞机顺利抵达玉树,开始高空飞行获取灾区首批航空遥感数据。

14日晚,中心西区二楼灯火通明,中心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已经做好了通宵工作的准备,数据接收和数据解译工作全面到位。与此同时,在绵阳,科技人员正加速进行原始航空遥感数据处理,并随时准备将数据载体送到成都。在成都,在中国科技网成都分中心的协助下,一个高速数传网络迅速搭建。

在海量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绵阳方面也及时选择一些重点区域的少量影像,以电子邮件形式传至北京。

14日22时03分,灾区第一批0.33米分辨率20GB航空遥感数据传输到北京,信息提取工作随即展开。

15日凌晨2点30分,郭华东将第一批灾区遥感影像及分析报告送往国务院应急办公室。15日清晨6点,玉树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他又将第二批灾后航空遥感图像和专报送到国家有关部门,国务院领导随之听取了他作的高分辨率遥感地震监测报告。

数据共享与专报信息

为使这些航空遥感数据以及中心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为抗震救灾工作发挥更大作用,对地观测中心决定实施数据共享。

14日22时10分,灾前遥感卫星数据在中心网站上公布,供免费下载。22时15分,第一批震区航空遥感影像抵京后即时向用户分发。

15日凌晨,批量航空遥感数据抵京后即时向用户分发。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局、民政部、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总参测绘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教育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均在实施共享后第一时间下载或拷贝了卫星与航空遥感数据。

截至4月18日,共有15个部委24个单位到对地观测中心获取数据,累计数据量4851GB。此外,应国务院应急办要求,对地观测中心利用已有电子政务专网条件,与国务院应急办建立了24小时的专线网络实时送达最新数据。另外,对地观测中心也适时开展了一些对外宣传工作。

截至4月20日,中心在新浪网站上发布的31张灾区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图累计浏览量已逾1000万次,中心网站访问量达50余万次,在4月14~18日期间,中心网站访问量占全院访问量的41.7%。

这是继2008年“5·12”汶川地震、2009年汶川地震灾区环境及灾后重建等遥感数据共享之后,对地观测中心又一次实施重大灾情遥感数据共享,并有效借鉴了以往经验,使数据获取更迅速,共享更及时,极大提高了遥感救灾的能力,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

同期,对地观测中心数十位科技人员正彻夜不眠地对数据进行解译分析,第一份关于玉树地区加日切括震前震后遥感影像对比分析的专报于15日0时10分完成并报送有关部门。随着灾区航空遥感数据不断传至北京,科研人员陆续完成灾情分析报告14期,内容包括灾后临时居民安置点情况、医院及其周围配套设施损毁情况、道路疏通情况、部分水利设施损毁情况、古建筑损毁情况等。这些报告均以最快的时间报至国务院及多部委,为灾区的抢险救援提供了宝贵而有力的数据与信息支持。

齐心协力,共度时艰

玉树地震灾情遥感监测工作,再一次彰显了对地观测中心齐心协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胸怀与使命。国难当头,无论领导者或普通职工,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更快、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救灾。实践证明,经过2008年汶川地震灾情遥感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历练,对地观测中心更成熟,对灾情的反应更及时,对数据的获取更有效,对工作的热情也更旺盛。

玉树地震灾害再次显示出对地观测中心领导班子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坚强集体:郭华东拖着病体、嗓音嘶哑地指挥部署中心遥感救灾工作20多个小时未能合眼,还亲自携带灾区航空遥感影像图和分析报告到国务院应急办汇报灾情情况。中心副主任张兵负责组织协调,随时与绵阳和成都方面保持密切电话联系,及时沟通解决数据处理和传输中的问题,指导图像解译和专报编写工作。为了给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中心副书记王小明紧急部署后勤保障部门提供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并确保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每位科研人员手中。中心副主任刘建波紧急部署协调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和处理工作,并部署灾区遥感影像图制作。闫冬梅、李英华、毕建涛、黄铭瑞、何大毅等中层管理部门的负责同志,24小时坚守岗位,科技处协调中心各方科技力量确保数据及时顺利共享、决策落实到位;办公室积极联系院办公厅、计财局、高技术局等有关部门,确保信息联络畅通。航空遥感中心的王尔和、房成法、左正立、刘建明等领导与科技骨干始终坚守岗位,分工协作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负责数据传输工作的张箐、程军等数据技术部的科技骨干分别坚守在成都和北京的网络前,确保灾区遥感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至北京。冯钟葵、黄鹏、章文毅等卫星遥感中心科技骨干连夜开展震前、震后卫星数据申请、任务调度及处理工作,为卫星数据共享打下坚实基础。何国金、王威、庄焕增等空间数据中心科技骨干连夜赶制图像,累计出图135张、256平方米。数字地球实验室的刘良云、李震、范湘涛、蔺启忠、董庆、雷丽萍、廖静娟、王心源、张丽等科技骨干日夜不停地处理和分析灾区卫星与航空数据、编写灾情专报,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领导的关怀与兄弟单位的支持

对地观测中心的玉树地震灾情监测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中科院领导以及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有关院领导分别以各种形式对对地观测中心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迅速投身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对地观测中心科技人员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表示慰问和感谢。

路甬祥说:“非常感谢你们作出的重要贡献,这项工作显示了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力量的作用”;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对大家表示慰问并指导工作;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称:“对对地观测中心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并对科技人员表示敬意”;同时,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中科院副书记方新分别来电或用不同方式慰问并指导工作;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于4月16日到对地观测中心视察玉树灾情遥感监测工作,视察了远程网络数据传输、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航空图像解译、分析等情况,并代表中科院党组对坚守在灾区一线和科研一线的广大人员表示慰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于4月18日下午视察了对地观测中心,对玉树灾情遥感监测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进一步指导。

对地观测中心玉树地震灾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得到了海军、空军以及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和中国科技网成都分中心等兄弟部门的倾力支持。他们的倾力相助,使遥感科技救灾工作更有效、更及时,使得对地观测中心人深深感受到来自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进一步增强了开展灾情监测工作的信心与力量。

连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以空前的团结和爱心再次谱写了一曲全党全民抗震救灾的壮丽诗篇。作为科技救灾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迅速、有力的灾情遥感监测与数据共享工作,为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他们坚信,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一定会夺取这场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他们承诺,对地观测中心将以已有的科技资源和救灾实践为基础,积极支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灾区人民早日重建新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更大贡献;他们更坚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地观测中心必定能够继续为国家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事业、为国家的空间减灾和数据共享等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供稿)

关闭窗口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