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时事专题 > 玉树救灾:中科院在行动 > 救灾行动
中科院积极为抗震救灾发挥作用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6日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危急关头,中科院紧急部署,全院紧急行动,积极投入科技救灾。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4月14日夜间,携带高分辨率光学相机的航空遥感飞机发回的首批震区航空遥感数据抵京,科研人员连夜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信息提取,并先后完成玉树县城、结古镇等震区损毁情况监测情况专报,报送国家和地方有关决策部门。对地观测中心还对灾区震前Landsat-5、Spot-5数据影像和震后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开放共享,为各部门了解灾情、科学制定救援方案发挥了重大支撑。

电子学所积极参与了国家测绘局组织的救灾任务,获取了X波段干涉SAR震后灾区雷达影像覆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并及时传回北京,为科学评估灾情、防控次生灾害、科学规划重建提供支撑。其使用的X波段干涉SAR系统是电子学所为国家测绘局专门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备测高能力的先进测图系统,它不仅克服传统遥感系统受天气影响的困难,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能力,而且可以获取灾区的三维遥感影像地图。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动全所曾参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科技行动、科技部重大自然灾害科技支撑项目、中科院汶川地震灾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项目和青海省相关项目的科研人员,发挥该所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科研积累优势,动员全所人员立即开展科技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科技支撑工作,迅速了解灾情,收集准备数据,组织应急研究,及时将研究结果整理上报院和国家有关部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紧急成立了“玉树地震空间信息应急保障组”,并在第一时间开展了相关应急工作,目前已经处理完成以下数据:玉树地震震区基础地图、玉树地震震区灾前ETM卫星遥感影像、玉树地震震区分幅数字地形图、分县数字地形图、玉树地震震区数字高程模型等以及玉树地震震中SPOT卫星遥感影像。

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部署科技救灾事项,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紧急调用6套流动地震仪,并调试好测地所自备的高频GPS观测仪等一批地震监测与研究设备。4月16日,测地所第一支科技专家救灾队伍奔赴玉树地震中心,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发震机理和余震性质,分析未来的地震发展趋势,并联合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以玉树地震发震断层为中心,计划沿断层附近的余震密集区布设26套流动地震仪,监测余震发生频率和分析内在规律。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取8个点实施高精度高频GPS同步观测、监测震后形变,分析地震区域的同震形变、震后余滑情况。

上海微系统信息与技术研究所和微电子研究所科技人员组成的中科院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抗震救灾小分队抵达青海省西宁市,并于16日首批队员集结完毕后赶往玉树开展救灾工作。该救灾小分队由部分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的科技人员组成,将在通讯保障、灾情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兰州分院党组对兰州分院抗震救灾工作等相关事项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队前往青海灾区开展救援工作,由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提供曾在汶川救援中发挥过作用的“大气电场仪”送往地震灾区进行监测等。其它各所也将做好抗震救灾的相关准备工作,随时听从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分院将提供一切科技设备和人才全力协助地震灾区积极开展科技救援行动。

中科院积极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为抗震救灾建言献策。心理研究所鉴于5.12汶川地震后在四川灾区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针对稳定青海玉树震区群众心态,提出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培训、调查等活动组织实施建议并报送有关部门。武汉病毒研究所针对地震可能引发的传染病症,为防止玉树灾区在震后发生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就地震灾区的疾病防控工作提出应对措施和综合防控建议。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安排汶川地震情报服务原班工作人员对玉树地震的相关背景信息、国外媒体和国内外专家评述等进行了跟踪分析,先后完成了多份资料报告供抗震救灾决策参考。

灾情牵动着中科院广大干部职工和学生的心。京区党委发出号召,京区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向地震灾区人民捐款。院机关和院属单位已自发组织向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捐款活动,用点滴爱心汇聚生命之泉,将中科院的关怀和责任及时送往灾区。

关闭窗口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