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时事专题>芦山救灾:中国科学院在行动>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震区上空飞过“山地鹰”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无人机震区航拍纪实
发布时间:2013-04-29 来源:中国科学院 【字号:  

航拍前。孙爱民摄

4月26日下午3点,一架长约1米的无人飞机在四川省宝兴县青衣江的上空盘旋。

这里是宝兴县通往芦山县的要道,飞机下方的公路上已拥堵了三公里长的车辆。被堵两个多小时的司机们纷纷走出汽车,一睹600多米高处无人机的风采。

这架飞机叫做“山地鹰”,是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航拍小飞机。执行任务的无人机遥感监测组,由成都山地所遥感无人机团队与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联合组成。今天是他们工作的第一天。

“其实,我们在地震的第二天就来到了震区,但由于航空管制,无人机一直没能起飞。之前在芦山县双石镇开展灾情低空航拍遥感监测。”成都山地所高级工程师汪阳春介绍说。

他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其实成都山地所与宝兴县长期有合作,一直是对口支援单位。20多天前,研究所刚与宝兴县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山区资源综合生态管理、科学调查与监测等方面共建科技合作平台。

说这话时,汪阳春正在控制室边观察飞机实时传来的航拍图像,边用对讲机指挥着现场的工作人员。

记者从监视器看到,航拍画面能非常清楚地反映山体的滑坡与地面上排队的车辆。

“高度600,飞机有点小晃,飞行员注意观察飞机。”汪阳春的对讲机里传来前方科研人员的声音。

“航拍对了解震后的次生灾害与灾区环境评估有很大作用。这边降雨多,滑坡在几天以后就长草,如果航拍不及时的话就看不出来了。”汪阳春告诉记者,今天无人机飞了160多公里。

随后,航拍现场起风了,空中的无人机有些摇晃。不过,在科研人员杜小林看来,“这点小风不算什么”。“我们曾经在内蒙古拍过黄河凌汛,当时风力有七八级,飞机照常飞行。”

这时,记者才得知,原来航拍无人机在空中的飞行路线并不是由地面实时遥控的,科研人员早已在飞机的飞行计算机上输入航线指令,飞机自始至终在按照既定的路线飞行。

“地面工作人员只在飞机飞行与降落的时候遥控飞机。”杜小林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在天上飞的小型飞机外,地面还有一架长约一米半的白色无人机。

汪阳春介绍说,小飞机航拍的图像能很直观地看到滑坡等自然灾害,而大飞机航拍的图像与数据经过三维处理后会形成较精确的科学图像,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小飞机最高能飞1000米左右,大飞机能飞六七千米。 

“此次飞行的任务主要是寻找、监测次生灾害,为次生灾害的评估与治理提供详实的数据与图像资料。”杜小林说,“今天上午完成了四个任务,空军的技术人员都称赞我们的效率高。”

“飞机即将降落,地面人员备好网。”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两名科研人员抓起一张由木棍撑起的、长宽各约2米的大网,在离指挥车100多米处撑了起来。

大网是为防止飞机降落时坠地而支起的。飞机在空中缓缓盘旋,离地面越来越近,速度也在慢下来。在飞机降至离地面还有2米处时,科研人员遥控飞机直行飞向早已张好的网。随后,两名科研人员像兜鱼一样将飞机“拿下”。

这时,对讲机里传来总指挥汪阳春的指令:飞机完美降落,今天的任务完成,收工。

延伸阅读

此次芦山地震发生后,多架无人飞机以最快速度在震区悄然起飞,展开航摄测绘工作。震后7个小时,第一批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就传到北京,为震区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信息。

据介绍,无人机的优势是比大飞机机动性强,且智能高效、方便快捷。同时,由于采用自动弹射起飞,所以不需要跑道,适合小面积特殊地形状况下的起飞。

无人机应急遥感应用优势首先在汶川地震中得到体现。地震当时,伴随风雨交加,导致卫星数据无法获取、大飞机飞行困难,获取不到清晰的灾区影像。而无人机采用云下飞行、云层间隙飞行,即时获取了高分辨数码影像,为当时的抗震救灾提供了第一手的支持信息。而后的玉树地震,无人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一系列灾情的考验,无人机低空飞行航摄测绘已成为救灾前线获取灾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我国无人机应急测绘工作也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体制和机制,能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提供测绘信息保障。

与此同时,无人机遥感技术还在环境突发事件响应、污染源管理、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为环保部门服务,大幅提高环保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服务水平。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4-29 第1版 要闻)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