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时事专题>芦山救灾:中国科学院在行动>媒体报道
【新华网】中国及时对芦山地震灾区民众开展心理干预
发布时间:2013-04-26 来源:中国科学院 【字号:  
课间休息时间到了,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的帐篷教室里,16岁的小程坐在教室椅子上,寡言少语,神情焦虑而憔悴。
芦山地震4月20日发生以来,这位瘦高个子男孩晚上难以入眠,有动静就害怕。“余震还很凶,我怕失去亲人。”小程低声说,眼睛注视着地面。地震发生在周六早晨,睡觉中的小程抱着没来得及穿上的衣服就跑出来了,他和家人没受伤,但房子已成危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5日在这所学校建立了心理援助工作站,将对学生开展长期的跟踪心理干预。得知小程情况后,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在另一个帐篷里,通过电脑游戏和腹式呼吸等方式对他进行了1个小时的心理辅导。

“放松了一些。”小程在接受辅导后说,表情明显比之前丰富了。芦山7.0级强烈地震已造成逾200人死亡、失踪,万余人受伤。芦山县和宝兴县是重灾区。与小程一样,地震给许多受灾的民众,包括儿童、老人和学生等群体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祝卓宏说,小程的表现属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症状,地震经常在脑中闪回,担心更大地震,过度警觉,如果不及时干预,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习。

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后,必要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灾民攻克难关,开展家园重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批专家对灾民开展了心理援助。至今,在北川等地,受汶川地震影响的部分民众仍在接受心理干预。

“与汶川地震相比,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这次地震以后主动进行求助心理干预的人数有所提高,这与几年来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等有关,对需求本身比较清晰。”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助理刘正奎说,隆兴中心校的首次心理辅导课上邀请了40名学生,结果来了包括家长在内的200多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专家康林介绍,目前灾区特别需要心理干预和疏导的人群主要包括学生、伤员,尤其是伤残人群、遇难者家属需要更多的心理抚慰,还有工作人员、干部和医务人员,他们的精力都在安置灾民,处于一个疲惫的状态。

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介绍,根据华西医院医疗队对居民安置点、干部、医务等救援人员的抽样人群筛查,灾区需要紧急心理干预的占1.5%至3%。其他出现恐惧、焦虑和睡不好觉等较轻症状的约占10%。

华西医院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救援队在地震当天就赶到震中地区芦山县,主要对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进行转诊和处理,甚至药物处理。救援队每天在安置点巡诊,已经巡诊了2000多人,包括100多名学生,对有障碍的病人处理40多例,3例转诊住院,药物处理的10多例。

“要让学生们的心理定下来,重新投入学习。伤员方面,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些支持,输入正能量,甚至陪伴,对他们的工作可能是长期的工作。”康林说。

日前,四川省卫生厅成立了“4·20”芦山7.0级地震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地震心理卫生、伤员医疗康复两个专家组。8家省内医疗机构的首批专家约80人已赶赴芦山县和宝兴县,他们将覆盖所有乡镇,评估灾民的精神卫生状况,并对出现精神异常的灾民进行干预。

目前,华西医院等机构的专家已经在雅安市精神病院开始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下一步将对县和乡镇的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和康复技术的培训。根据今年5月1日将实施的精神卫生法,通过培训为地方配备精神卫生服务人员。

专家表示,生命营救、物资救助和心理援助是救灾中不可或缺的三部分。心理援助是长期性的,长达5至10年,工作量大,应协调和平衡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利益,并对心理援助提供资金支持。

刘正奎说,2012年,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后开展心理援助的指导意见,这是一大进步,但要具体落实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