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这1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3-07-17

来源:新华网 杨志刚【字号:

这10年,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国家科学院”“人民科学院”定位,时刻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

南仁东

“建不成,我从这个山崖跳下去!”这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宣言。如今,“中国天眼”正向137亿光年外的宇宙瞭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全球首次探测到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星辰大海,才是它的征途!

EAST装置

高11米、直径8米,顶端飘扬着五星红旗,这是中国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4代科研工作者、12万多次实验,支撑起中国“人造太阳”的强大内核。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

如何探测基本粒子中的“隐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答案是,深入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2024年建成后,从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到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探索,将使我国的粒子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人工合成淀粉

离心管里闪烁的是人工合成淀粉的未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历时6年,把科幻变为现实。国内外专家这样评价:“这是典型的从0到1原创性突破”!

“奋斗者”号入水

被誉为“地球第四极”的马里亚纳海沟,迎来了“奋斗者”号的无声问候。认知、探查、开发深海,直至10909米的海洋最深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奋斗者”,让人类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有了新坐标。

力箭一号

力箭一出,谁与争锋!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今年6月,搭载26颗卫星刷新“一箭多星”纪录,奋力托举它上天的正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追问宇宙,永不停止!

智能农机在田间作业

深秋,踏足东北109万平方千米的“黑土粮仓”,2021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推广农业新模式超1亿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子孙留下“黑土肥、稻米香”。

合成气制乙醇装置

登上近50米的“高塔”,俯瞰“用煤不见煤、用水不排水”的奇观,这是全球最大年产50万吨煤基乙醇项目,也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6年心血,破解“煤变酒精”的世界级难题,向着国家“双碳”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异育银鲫中科3号

餐桌上每10条鲫鱼,就有7条来自他们的育种研究。在千湖之省的湖北,从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到水环境治理的核心技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直在路上。

世界首次利用HLA配型的人胚干细胞分化治疗帕金森病

“万能细胞”“种子细胞”如何创造生命奇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实现用定向分化的人胚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从细胞的发育,到组织的再生,干细胞让“再生医学”不再遥不可及。

超导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

这条“巨龙”,坐落于西北的甘肃,上可合成鉴别新核素,下可化身“穿甲弹”,造福癌症患者。历时28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让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点亮“顶天立地”技能点!......

2023年到2025年,中国科学院迎来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期,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有我,中国科学院再出发!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