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时事专题 > 哥本哈根论坛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挖掘中国农田减排温室气体潜力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2009-12-16 【字号: 小  中  大   

黄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中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6日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除了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森林蓄积量外,18亿亩农田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家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活动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左右。我国科学家研究指出:通过优化水分管理、选育收获指数高的水稻品种、冬灌田垄作、施用长效肥和控释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施用生物抑制剂等可有效减少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可大大提高农田土壤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2005至2008年,中国有9亿亩农田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此举不仅削减氮肥用量达10%以上,同时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2.8万吨,相当于减排8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1980-2000年中国农田土壤每年净吸收大气二氧化碳8000万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的《农业收获的多重好处》对农田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文中指出,农业固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助于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固碳的措施包括退化耕地改良、合理的养分配比、少(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等。该文件同时强调,70%的农业减排潜力将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不仅能提高农业产量和耕地质量,同时还能将大气中的碳长期稳定地转移到土壤中。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约占65%,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约为全球平均值的三分之二。若能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可增加碳贮量20-25亿吨,相当于将大气中73-92亿吨二氧化碳固定到农田土壤中。此外,我国农业氮肥利用率也相对较低,约为30%,若提高至40%,每年可减排4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为实现农业增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双赢的目标,我国相关部委先后制定了包括《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等在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投入巨资加快实施步伐。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201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面积将达4亿亩以上,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7%,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超过6000万亩;至2015年,全国将建成600个高标准、高效益保护性耕作工程区,总规模2000万亩,辐射带动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7亿亩;至2020年,全国大部分中低产田将得到改造,耕地基础地力普遍提升。我国将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减少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毫无疑问,这些举措对增加我国土壤碳汇和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乐观地看到,中国农业在减排温室气体和增加土壤碳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减排增汇技术的开发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和农户培训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政府加大投入外,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包括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亦呼吁国际社会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和工艺,使有助于减排的农业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全面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我们期望哥本哈根会议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发达国家能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以推动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