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评论
【文汇报】燃起人们信仰之光理想之火
发布时间:2021-06-04 来源:文汇报 顾一琼 周辰 【字号:

  从人们恬静的目光中走过,从咖啡或食物的香味里穿行,人们不经意间就步入了一片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开放式街区,中共一大纪念馆就这样伫立眼前。

  老馆新馆隔街相望、形制呼应,一条红色经典步道链接起周边众多红色遗迹遗址,共同形成一个街区式博物馆。

  这,本身就成为一种表达——上海这座红色基因融于血脉的光荣之城,如何从过往走来,又将如何奋楫当下、奋进远方。

  百年前的历史意义,时代新的昭示和引领——秉持着这一准绳,历经20个月、600多天的施工建设与陈列布展,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按照新馆建设与旧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顺利竣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筑本体的形制特色和展陈内涵的提升丰厚,成为项目亮点,彰显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围绕“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而作出的重要呈现与历史担当。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项目的现实意义:增强对建党历史的叙述能力,丰富了建党历史的讲述形式,凸显了建党历史的呈现力度。

  “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这样一个街区式博物馆,将燃起人们心里的信仰之光、理想之火。”

  时间轴拓展为坐标系,增强对建党历史的叙述能力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此后,党员群众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感受信仰伟力。

  “宣誓言、刻初心、创未来”之地——这正是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所要承托起的新空间和新意义。

  为此,项目首先对中共一大会址进行全面彻底的维护与修缮。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石库门建筑建于1920年秋,中共一大召开时,建筑尚处于生机勃发的欣欣之势,此次修缮就重在还原当时的每一个细节,让中共一大会址重新焕发百年前英姿,更加鲜活地讲述党史。同时,项目凸显了宣誓大厅,调整了参观动线,并设置了初心讲堂与报告厅,让观众有空间和余地静静地回味与感受。

  新建项目展陈面积达3700平方米,是原先的4倍,展陈内容《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分为七大板块,展示612件馆藏文物,结合多媒体装置等最新技术手段,对建党历史进行了全景式、全维度的充分叙述。

  “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将历史的时间轴拓展成为历史的坐标系,从形式、内容、结构和空间等方面,大大增强了对建党历史的叙述能力。”

  薛峰举例说,馆内有一处名为“主义的抉择”展项,馆方将珍藏的百本发行于上世纪初的先进思想刊物,做成一面通透立体的“主义墙”。这面墙前方的展柜中,则单独陈列着《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正是这本《新青年》刊发了李大钊所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一形式的展陈也将引发大家思考: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在那么多的主义、理论、社会制度和形态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孕育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进而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新技术“代入”大历史,丰富建党历史的讲述形式

  “原先,大家来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主要历史场景还原就是18平方米的中共一大召开的房间,大家通过场景的直观感受来想象、还原一百年前诸多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现在,利用丰富的讲述形式,观众们的想象力与所有感官都能充分被调动起来。”

  从建筑形态看,中共一大纪念馆没有围墙,而是有机融入城市中心的繁华街区,打造成理念新颖的街区式博物馆。展厅本身设置于地面以下,合理布局周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市民游客有休闲娱乐的去处,也大幅地提高了展陈空间面积,也更凸显了中共一大会址的独特地位,避免了新建筑体量过大,保护了街区整体风貌的和谐一致。

  展厅内部,依托多种艺术形式与新媒体技术,文物展陈的讲述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步入序厅,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立体群像“迎面而来”,这组铜制雕像一改往常艺术作品中代表们坐着开会的形象,而是创造性地让代表们站在石库门前,仿佛大步流星向观众走来。这种更加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了那个年代觉醒者的神采与风貌。

  此外,一些多媒体装置和互动屏幕则将故事演绎得更为传神。比如,围绕《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编辑、出版与传承,馆方精心选择了“真理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初心的守护”三个篇章。其中有陈望道粽子蘸墨汁的趣闻,又新印刷所秘密刊印《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以及张人亚悉心收藏保管党的早期核心刊物,其家属在新中国成立后将珍贵文件交还党和政府的感人故事。观众们看罢短视频还可近距离端详真实文物,多种感官交织在一起,无形中放大了情感触动。

  薛峰还列举了名为“光荣之城”的红色巨型城市沙盘。该展项通过多媒体手段,将1921年至1933年间,上海城市部分区域的时空形态、历史样貌“堆叠”到一起,突破了某一个某一时某一点的历史剖面,多维度反映了这个时段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动与发展。该展项基于对历史和城市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呈现手段也具有开创意义,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对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承托,612处红色遗址遗迹如何蔓延滋长于大街小巷,其背后更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

  放大历史中激昂点滴,凸显建党历史的表现力度

  百年前,一批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切身之痛、彻夜之忧转化成改造社会的伟大行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

  此次展陈,以“初心和使命”贯穿全篇,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生动呈现。以编年体叙述方式展开,同时横向地展开重要事件内容,高度呈现那些“激昂点滴”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场景放入历史进程中,从而凸显建党历史的表现力度和展陈效果。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历史现实,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改造社会实践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等,初心和使命贯穿其间,序厅尾厅高度呼应。在吃透大背景后,主体部分的 “早期组织、星火初燃” “开天辟地、日出东方”两个板块,把中国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又是什么,作了集中叙述和阐释。

  而“砥砺前行、光辉历程”板块,将引发参观者的广泛共鸣。这部分内容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历史进程,大家可以比照自己的生活、回忆过往的故事,将自身经历“堆叠”于这样一个宏大历史面前,去比较、去思考、去分析。

  薛峰建议,参观者可以静静地看,思考着看,多次来看。从救亡图存的历史一直看到新生活的当下,感受历史,比对今昔,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刻生动、入脑入心。

  中共一大纪念馆将采取全预约制免费参观,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这座街区式博物馆,这一红色地标,也将由此迅速成为上海的城市会客厅,走进人们心里。”

(责任编辑:张芳丹)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