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郭慕孙>纪念文章
悼念郭慕孙先生
发布时间:2013-01-09 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 【字号:  
  

惊悉郭先生于2012年11月20日与世长辞,作为其追随者和实验室中工作过的一名学生,知道这个噩耗我深感沉痛和悲伤。我们从此失去了一位倍受尊重的师长,颗粒学和流态化界也从此失去了一位开拓者,孜孜不倦的耕耘者和伟大的学术大师。今天清晨,芝加哥大雾弥漫久留而不散去。也许在冥冥中上苍也为这位尊敬的长者的辞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在北京求学期间,我有幸能够与郭先生有所接触,受益匪浅。明天恰是美国的感恩节,这里我写下记忆中的几个片断,以表达对这位尊敬长者的崇高敬意和怀念。

在西安就读本科和硕士期间,因选修流态化专业,素闻郭先生的大名,以及他对该专业领域的卓越贡献。当时,如能有机会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多相反应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其中的一员从事流态化的研究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一件事。1994 年,我后来的博士导师李静海院士为我提供了这一宝贵而难得的机会。在面试的过程中,我有幸第一次见到郭慕孙先生。他仔细地翻阅了我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和蔼地询问我的研究经历及相关问题。我小心翼翼地作答。他给予鼓励,并好心地告诉我他认识我硕士导师张蕴璧教授和傅明义教授。郭先生和蔼可亲的态度使我将本来已提到嗓子的心放回肚里。我感到了长者的关怀和大师的风范!

郭慕孙先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经常鼓励我们学好英语,以便参加国际交流,永远屹立于国际学术的最前沿。记得当时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对英语教学有相对较高的要求。课程结束后要求用英文作报告,并通过答辩。郭先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临报告现场,与我们尊敬的英语老师李佩教授(两弹元勋郭永怀夫人)一起主持报告和考核。事过多年,往事却仍然历历在目。这样的活动持续了许多年。以郭先生为代表的这一代科学家们为了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祖国的崛起强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每想到这些,我不觉肃然起敬!

郭慕孙先生有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在荷兰读博士后期间,投一篇文章到PARTICUOLOGY期刊发表。不长时间,我们就接到编辑部的评审意见。打开数字文档,我看到郭先生亲自书写的详细编辑,评论和修改建议。字里行间我强烈地感觉到先生的一贯的学术风格:要求研究立论明确;数据/证据力求翔实可靠;语言表述流畅;结论清楚。这种风格给了我非常正面的影响。以后当我做课题时,会以这几项来要求自己。当选题时,我会问自己:这一题目是否有清晰的目标和前瞻性;如成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技术路线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如何等。2001 年回北京开国际流态化会议时,我再次遇到了先生。郭先生询问了我在Twente 大学的研究情况。指出离散颗粒模拟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对解释复杂流体-颗粒体系中非均匀流动结构的形成机理和演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并语重心长地教导说:荷兰具有良好的流态化科学研究的传统,拥有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如,K. Rietema, Van Swaaij, 等。他们的学问做的很好,细致认真,具有前瞻性,应虚心向他们学习。回想我走过的路,先生的教诲确实使自己受益匪浅。

人类进步需要大师。大师着眼于全局与长远目标,力量集中于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其结果会导致该领域革命性的改变。大师的作用好比致力于建造一座大厦的根基与骨架,并带领民众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因此,大师都有自己独创的理论,并被该领域广泛接受。先生早年建立的“液固体系散式流态化”理论奠定了流态化加工过程的基础;后来发展的“广义流态化理论”构建了适用于整个颗粒-流体系统和流态化的理论框架。郭慕孙先生是该领域公认的学术大师。譬如,一次在Argonne 举行的granular golden conference 的晚宴上,当一位Cornell 大学的教授得知我来自于化冶所多相反应开放室,他马上亲切地向我打听先生的近况。并很高兴地向全桌的宾客热情地介绍先生及其重要学术贡献。他所讲的有关先生的有些事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作为先生所建立的多相反应开放室的一员,我倍感骄傲和自豪。可见,先生的建树早已享誉海内外!

受先生思想的影响,本人也有幸追随几位国际知名学者从事气固系非均匀流动结构的相关研究。尝试将非均匀气固流动散式化。试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非均匀流动结构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气体-颗粒间的传递过程(试验,化冶所);2)该结构是如何形成的(DEM计算机模拟,Twente Univ.);3)我们能否控制该结构将其散式化(表面工程/相干控制/高压,Argonne)。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在当今如火如荼的纳米能源材料开发中,纳米颗粒因其最强的量子局限效应而使由其合成的材料具有前所未有的新功能,成为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前沿。散式流化的液固体系再次被广泛采用于纳晶的生产和加工。可以预见:随气-固系纳米颗粒团聚问题的解决,气-固相加工将能最终克服液固加工难以克服的溶剂污染等问题,也会被再次广泛应用。先生的理论将会在新纳米能源材料开发中(例如,锂电,太阳能,超级电容,智能变色材料)发现新的用途,提供指导作用。

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并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协作对成就一项事业尤为重要。郭慕孙先生创建了“多相反应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指导创办了PARTICUOLOGY期刊,曾任CES亚洲区编辑,为中国的颗粒研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先生的国际声望和良好人际关系为我们创造了有利的科研条件。譬如,因工作需要,我向Virginia Tech.的一位教授索求一篇有关振动床的文章。经两次电子邮件交流,他知道我来自化冶所并拟开展的氢研究。之后,他给我寄了一大包材料,并热情地告诉我:他和先生是好朋友。并针对我提到的氢研究颇有看法,写了一封长达7 页的建议信。并以朋友和长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经历,给我以非常诚恳的建议。当然,我明白,这种收益源于先生业已建立的学术友谊。

先生虽已故去,但他对科学和人类的贡献将永留史册,造福人类。广义流态化理论以及后来非线性多尺度方法将会继续发扬光大!就像清华大学罗国华教授在email中所说,郭慕孙先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领袖。

郭慕孙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杰,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