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陈梦熊>纪念文章
纪念陈梦熊院士95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
发布时间:2013-03-29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网 【字号:  
  

2006年11月15日,获何梁何利奖

【记者手记】

今年,95岁高龄的陈梦熊院士又推出了一本新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阐述了他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新认识和新思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令人难以想象,这位中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已在地质行业奋战了70年的老人,是以一种怎样迷恋的心境不遗余力地思考着水文地质事业的前景和未来并笔耕不辍的。

不久前,记者探望了卧病在床的陈梦熊老先生,听他讲述了一段段永存心底、时刻慰藉他心灵的人生经历。看着他慈祥和蔼却又充满坚毅的面庞,记者的心中不可抑止地充满敬仰和感动,不仅仅是为了他地质生涯的精彩和学术成就的辉煌,而是因为他由坚忍和睿智而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陈梦熊说,他永远记得70年前导师对他的告诫:“出门必须步行,爬山必须爬到顶峰,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险路。”的确,这几句看似离奇的要求,却成了他终身恪守的信条。20世纪40年代,他参加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走入西北地质空白区,参加并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100万分幅地质图的编图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担纲天成、宝成线的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开启了我国独立自主工程地质工作的新纪元;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牵头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编图规范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参与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组建方案,指导这支部队首次完成了高山高原、戈壁沙漠、高寒冻土等特别艰苦地区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最早把地下水系统理论引入国内,推动了地下水系统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回望过往,陈梦熊院士仿佛就是为中国水工环地质事业而生的,他不断地行走在中国的地质空白地带,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为中国的水文地质事业书写了一段在艰难中成长的辉煌篇章。今天,我们的地质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高潮,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的历史阶段,我们的地质工作或许还会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到更宽广的领域,还会寻找到并填补好一项项新的“空白”。愿陈梦熊院士的经历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愿他对地质事业火热的爱,能够激励我们更好地投入地质事业,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明天。

中国水文地质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

如今,陈梦熊院士因腿病而行走不便,看着他蹒跚的步伐,谁又能想到,他不但爬过无数高山、趟过无数河流,更曾行走在大漠戈壁、雪峰冰川、沼泽泥潭,甚至荒无人烟“生命禁区”。他说,越是没人去的地方,我越是感兴趣,越是空白的领域,越是能有收获。

陈梦熊1917年出生于南京,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专业。回忆起那时的选择,他说当时东北被日军占领,国家急需石油、煤炭、钢铁等资源和物资,号召开发大西北。他一心想为国家抗击外侮出力,就这样作出了坚定的选择,并且为之奋斗了一生。

4年后,陈梦熊大学毕业,顺利考上了位于重庆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入所第二年,他就被派到兰州,到刚刚建立的西北分所工作。在西北工作期间,他一边从事野外地质调查,一边开始地质研究,并从此发表地质方面的有关研究文章,将实践和思考化为文字。1946年随西北分所到达南京后,参加黄汲清先生主持的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主要负责西北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组建成为地质部,陈梦熊与所里大部分人员又从南京来到北京,担任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宝成铁路新线工程的地质勘测,这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横跨秦岭复杂山区的铁路新线。当时,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边学边干。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铁路从选线到技术设计阶段的全部勘测任务。

1954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组织上委他以负责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重任。

水文地质学是从苏联传入中国的一门地学新兴分支,是研究地下水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基本规律、测量方法,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关系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当时,国内正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一下子要领导和完成如此庞大、陌生、繁重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要普查,首先要有专门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新开办的地质院校虽然建立了水文地质专业,但使用的教科书却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教材。为了创立有自己特色的水文地质学,陈梦熊在1950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等工作的初步成果,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以我国实际资料为主的《实用水文地质学》。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采用的以苏联为蓝本的水文地质普查规范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实际应用的需要。水文地质普查的最终成果是水文地质图,这种图件在1970年之前,全球尚无统一规定,而我国采用的编图方法还是苏联那一套,图面主要按地层划分含水岩组,因而反映的地质因素较多,而水文地质的内容则不足。70年代初,陈梦熊对我国的编图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他结合实际,把含水层按含水介质划分为五种类型,这样大大简化了地质内容,全面反映了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后来,这一方法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出版了大量的图幅、图集,促进了我国编图技术的发展。

1974年,陈梦熊担任总技术负责,组建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他从队伍组建、工作部署、人员培训、制定计划、基地建设等各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支部队共建了1个指挥部(军)、3个支队(师)、15个大队(团),最多时期达3万余人,承担并完成了雪线以下、沙漠腹地和边远地区最艰苦、最困难的190万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

1996年,全国960万平方公里以120万为主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全部完成。这些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开发中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翔实的水文地质依据,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期间,陈梦熊还填补了其他多项全国空白: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遥感水文地质培训班;创立了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新概念;组织各省(区、市)首次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区域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等传统水文地质学,转向了以环境水文地质学和水资源水文地质学等为标志的现代水文地质学。在这一时期,陈梦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英文)等,这些都成为他新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与此同时,陈梦熊还抽出时间访问一些国家和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了解国际水文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1982年,他在英国参加第一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时,从荷兰著名学者英格仑教授的报告里,首次听到了“地下水系统”这一崭新理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为将这一水文科学的先进理论引进国内,回到北京后,他系统搜集整理国外有关文献,出版了《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论文选编》。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各国对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不同观点,他发表了论文《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时隔不久,他邀请地下水系统的权威学者英格仑教授来华讲学,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办专门培训班,传播新学说。

除了理论学习,陈梦熊还积极投入实践,他参加以英格仑教授为首的国际水文计划——“地下水流系统研究”的专题工作组,承担亚洲地区的典型实例研究,其中论文《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被列为全球六大实例研究之一。为了研究地下水系统由于水资源开发可能引发的各种环境效应,他又承担了国际水文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合作课题,负责其中地下水部分。之后,又相继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河西走廊水文系统分析》、《西北干旱区水文系统与生态环境》等论文。

地下水系统理论在江苏、河南、吉林、青海等地推广应用后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久,便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特别是对复杂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计算和模型研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水文地质学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多年,是陈梦熊院士一生中著述最丰盛的时期。

在祖国日新月异变化的鼓舞下,他精神焕发,笔耕不辍,撰写和整理学术论著达200余篇(部),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奖等多项。其代表性著作有《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研究》、《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中国地下水研究论文集》等。

2002年,85岁高龄的陈梦熊院士迎来了他从事地质工作的第六十个年头。这一年,他历时多年编撰的《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一书出版了。这部专著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发展史,分别对我国每个时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发展和为农业、城市、矿山以及长江、黄河水利工程开展的水文地质勘察、环境地质调查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精选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论文,这些文章对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准确地把握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第三部分是他对60年地质生涯的回顾与思考,给年轻一代在开拓创新和勇攀科学高峰、迎接新世纪挑战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启示。

看得出,陈梦熊对《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一书很有感情,他说,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是地质科学领域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的两门重要学科,也是最年轻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与国民经济建设存在密切关系。严格地说,它们是在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克服了重重困难而逐渐成长壮大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回顾这段创业史,将对新时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意义。

其实,从《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中选编的论文,人们就能很好地了解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他发表的论文以铁道工程地质、滑坡分类、新构造,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主,而这些在当时并不多见,堪称技术引领;80年代以来,他重点论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对环境地质学和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90年代是他学术研究的鼎盛时期,《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研究》、《岩溶水研究》、《温泉与地热资源研究》等,都反映出他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世纪80~90年代,也是我国开展国际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专家互访和国际会议十分频繁,不少重要国际会议在中国举行。在这期间,陈梦熊院士多次在国际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等会议或论坛上作学术报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国际水文地质动向,对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陈梦熊院士担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主编、《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质论评》、《地质学报》、《环境遥感》的编委。在这些学术期刊中,他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情有独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于1957年。在创刊号上,他就发表了题为“柴达木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的论文。一晃50多年过去了,抚今追昔,他仍无限感慨:“水工环地质工作,关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当前,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而我们做好水工环地质工作,努力为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和重点工程服务,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其实,早在2007年年底召开的纪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50周年学术论坛上,陈梦熊就对水工环地质工作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作过精辟的阐述:“水工环地质工作横跨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环保、林业等多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相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还将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陈梦熊在水文地质学方面的真知灼见和卓越贡献,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真诚尊重。2005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东亚、东南亚地学合作计划第42届年会上,陈梦熊院士荣获德国地质科学协会颁发的利奥普德·冯·布什奖章——该奖章专门颁发给对地质科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非德国国籍的地质学家。对此,国内外专家的评价非常一致——众望所归。

提出水工环地质学科新体系与方向

话题当然离不开新近出版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一书。这本书,也是陈梦熊院士近年来学术新成果的最好展示。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为这部专著题写的序中说:“陈梦熊先生与时俱进,积70年之功力,提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新学科体系、目标任务、推动力量和前沿方向……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思考,高屋建瓴,气度恢宏,见地深邃,意义深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加以实践。”

书中,陈梦熊院士重点就21世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的发展战略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水资源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探讨中,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荒漠化防治战略、西北黄土高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了“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并完成了《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结报告》。陈梦熊院士对这份报告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研读,并结合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现状,写下了“关于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一文。文中说:“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把握学科发展态势,前瞻思考科学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认知学科发展规律,从我国学科发展的学术能力和政策环境出发,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我国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跨越,具有基础性意义。”

陈梦熊院士认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行星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交叉集成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新技术体系与观测和模拟平台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撑;全球和区域大型合作研究计划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实现有序地球管理及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对此,陈梦熊院士根据从事地质工作70年的研究与实践,并融入其学术思想,提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新学科体系、目标任务、推动力量和前沿方向,阐明了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实现有序地球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协调好水资源与环境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地质学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工程勘察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重心转移是工程地质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注全球变化、预测未来生存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环境地质学的根本宗旨。

建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的新学科体系,倾注了陈梦熊院士一生的心血。从一本本写满数据的笔记的刊物,出版的一部部专著,到亲自编绘的图册,可以看出陈梦熊院士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他说,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轮回上升。很高兴随着分支学科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理论水文地质学、应用水文地质学及技术方法水文地质学,并在21世纪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理论水文地质学,着重向水资源水文地质学发展,应用水文地质学,则向环境水文地质学发展,技术方法水文地质学,以制图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与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此外,在信息系统研究方面,还加强对数据管理系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以及专家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铁路、水利等大量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工程地质学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通过大量工程实践,并在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学科基础上,与土木工程学相互渗透,形成了一门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新学科体系——工程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是综合性较强,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介于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目前初具轮廓或正在发展的分支学科有环境水文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灾害地质学、地震工程地质学、城市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历史环境地质学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新学科的发展战略,是陈梦熊院士多年来思考和研究的重中之重。他强调,面临我国经济建设进入高速的发展时期,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和日趋严重,如何协调好水资源与环境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任务。如城市水资源紧缺与水资源管理,农田灌溉与节水农业,西北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与防治,城市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水环境变化及其影响,酸雨形成及对地下水的影响,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油田供水,缺水山区人畜饮用水问题,地方病分布区防病改水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水环境影响等。

陈梦熊院士希望,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地质环境监测网,巩固和加强重要城市地质环境监测网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重大建设工程、重要农业灌溉区、重点矿山区域的典型地段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加强环境地质学科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编制各类地质环境图集,完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地质学科理论体系。

“希望陈梦熊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作风和人格魅力激励我们更加奋发有为,让水工环地质事业在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合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时,汪民副部长的这句话再次跳入记者的眼帘,撞入心底。

陈梦熊 1917年10月12日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浙江上虞,著名水文地质学家。长期在原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曾获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地矿部科技成果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主编。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